宝墨亭

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空传《瘗鹤铭》。

潇洒谪仙来作郡,风流太守为开亭。

两篇玉蕊尘初涤,四体银钩迹尚青。

我久临池无所得,愿观遗法快沉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翻译

在山阴未能见到那交换鹅的典故,只有京口流传着《瘗鹤铭》的传说。
潇洒的谪仙人来到这里做郡守,风流的太守为此修建了亭子。
两篇文章如玉蕊般清新,刚被尘埃洗净,字迹依然清晰如银钩。
我长久地临摹池边却无所收获,希望能一睹这些遗世书法,让心灵得到沉静。

注释

山阴:古代地名,指浙江绍兴。
换鹅经:典故,指王羲之与道士换鹅求得书法的故事。
京口:古代地名,今江苏镇江。
《瘗鹤铭》:六朝碑刻,被誉为书法艺术的瑰宝。
谪仙:指李白,因其诗才横溢,被称为‘诗仙’。
风流太守:形容郡守有文采、风雅。
玉蕊:比喻文章或书法的优美。
银钩:形容书法笔画流畅,如银色钩勒。
临池:古人常在水池边练习书法。
沉冥:此处指深入沉思,沉浸于艺术之中。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宝墨亭》。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书法艺术的深厚情感和渴望。

"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空传《瘗鹤铭》。"

这两句表达了对古代书法典籍的追念与遗憾。"山阴"和"京口"都是地名,分别指的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乡临沂山阴和他的书法作品《瘗鹤铭》流传的地方。"换鹅经"出自一个古老的故事,意在比喻书法艺术的珍贵。苏轼通过这些字眼,表达了他对古代书法典范不复存在的感慨。

"潇洒谪仙来作郡,风流太守为开亭。"

这两句则是作者对自己的时代和环境所做的描绘。"潇洒谪仙"形容苏轼本人在文学上的造诣,而"风流太守"则可能指的是当地的太守(地方官员),他因为欣赏书法艺术而建造了宝墨亭。

"两篇玉蕊尘初涤,四体银钩迹尚青。"

这里的"两篇"和"四体"应指的是各种书法作品和不同的书体,如行书、草书等。"玉蕊"与"银钩"都是形容词,用来赞美这些书法作品清新脱俗、笔力雄健。

"我久临池无所得,愿观遗法快沉冥。"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虽然长时间面对纸墨,却仍旧未能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境界,因此他渴望能够快速掌握那些流传至今的古代书法技艺。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苏轼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于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怀,同时也反映出宋代文人对于文学、书画艺术的高度评价。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双井白龙

岩泉未入井,蒙然冒沙石。

泉嫩石为厌,石老生罅隙。

异哉寸波中,露此横海脊。

先生酌泉笑,泉秀神龙蛰。

举手玉箸插,忽去银钉掷。

大身何时布,大翮翔霹雳。

谁言鹏背大,更觉宇宙窄。

形式: 古风

瑞金东明观

浮金最好溪南景,古木楼台画不成。

天籁远兼流水韵,云璈常听步虚声。

青鸾白鹤蟠空下,翠草玄芝匝地生。

咫尺仙都隔尘世,门前车马任纵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题清淮楼

观鱼惠子台芜没,梦蝶庄生冢木秋。

惟有清淮供四望,年年依旧背城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二首(其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