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里中蚕饥不肯食山桑成长句

往年蚕老苦乏食,采遍山桑无处觅。

救饥恨不到口头,略无拣择和枝吃。

今年叶亦未为荒,稍罗粉米寻山桑。

掉头不肯吃,大似向来藜藿肠。

山中连遭岁事恶,饿羸颠倒填沟壑。

草根拔尽不能充,往往珍羞视藜藿。

屈指于今能几时,日前仅饱非有馀。

问着只要青秆米,薄贱粟麦如沙泥。

马鸣不应也时样,学尔愚氓恶情状。

天公嗔尔警尔深,饱时忘却饥时心。

形式: 古风

翻译

往年养蚕辛苦食物少,满山桑叶都找不见。
饥饿难耐无法入口,连枝带叶全吞下。
今年叶子虽不算稀,还是寻找山桑米。
蚕儿摇头不吃,像以前吃粗粮一样。
山中连年灾祸频,饿得瘦弱倒在路上。
草根都挖光了也不够,珍贵食物也视同藜藿。
算算日子还能撑多久,日前勉强吃饱实不足。
只求青秆稻米,粟麦便宜如尘土。
马儿都不再响应,学你这愚蠢百姓的模样。
上天责备你,提醒你要知足,饱时忘了饥饿时的苦。

注释

蚕老:指蚕已老,需要大量食物。
苦乏食:食物匮乏,生活艰难。
山桑:一种野生的桑树。
救饥:解救饥饿。
稍罗:稍微收集。
藜藿:粗劣的食物。
岁事恶:年景不好,灾害频繁。
颠倒:形容极度困顿。
珍羞:珍贵的食物。
青秆米:指稻谷还未脱壳的绿色稻粒。
粟麦:泛指谷物。
愚氓:愚蠢的百姓。
嗔尔:责备你。
饱时忘却:忘记饥饿时的感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农村景象,通过对比往年和今年蚕食桑叶的不同态度,反映出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变迁。首句“往年蚕老苦乏食”表达了过去蚕儿因食物匮乏而不得不勉强食用山桑的情景,接着写到“救饥恨不到口头”,形象地写出蚕儿饥饿的程度。今年虽然情况稍有好转,“稍罗粉米寻山桑”,但蚕儿依然“掉头不肯吃”,暗示它们对低劣食物的嫌弃,这与以往的饥不择食形成鲜明对比。

接下来,诗人通过“山中连遭岁事恶”描述了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后果,农民们甚至“饿羸颠倒填沟壑”,生活困苦至极。即便如此,他们仍珍惜粮食,视藜藿(粗劣食物)为珍馐。诗人感慨“日前仅饱非有馀”,暗示即使眼前勉强吃饱,也深知未来可能再次面临饥饿。

最后几句,诗人借“马鸣不应也时样,学尔愚氓恶情状”讽刺那些在丰年忘记贫困滋味的人,批评他们不知珍惜,如同“恶情状”的愚民。结尾以“天公嗔尔警尔深,饱时忘却饥时心”点明主题,警示人们应当常怀感恩之心,不忘过去的艰难,珍惜眼前的温饱。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蚕的取舍象征农民的生活境遇,寓言深刻,富有同情心和教诲意义。

收录诗词(323)

钱时(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绝意科举,究明理学。江东提刑袁甫建象山书院,招主讲席。理宗嘉熙二年以荐授秘阁校勘,召为史馆检阅,求去,授江东帅属归。有《周易释传》、《学诗管见》、《融堂书解》、《四书管见》、《两汉笔记》等

  • 字:子是
  • 号:融堂
  • 籍贯:严州淳安

相关古诗词

借亭观鱼

春日春风衣杲杲,海棠未老春正好。

与客行过借亭西,平沙步步生芳草。

空潭爱日透底明,游鱼如散空中霙。

徘徊欲坐去未忍,却恨借亭犹假名。

有名无亭真是假,是假是真俱土苴。

去年今日苏公堤,玉勒雕鞍相家马。

形式: 古风

旅火

湖边车马日提壶,有眼何曾识野蔬。

肯为饥羸忘肉味,孰云医国世间无。

形式: 七言绝句

留仲谦

二十年前旧诗友,子居仲谦真耐久。

少时怀抱易过逢,老去云林难聚首。

去年广塾得子居,论心岂但相煦濡。

咫尺仲谦招不得,有园日涉将毋娱。

风吹原头动春色,招携肯为山翁出。

恰恰子居来日来,岿然暮展遥天碧。

形式: 古风

蚕妇叹

蚕妇拂蚕叶如缕,爱之何啻珠玉比。

呼奴勤向帐前看,夜卧靡宁三四起。

未必便能丝挂体,眷焉于怀有真喜。

人人办得此时心,推而广之岂不美。

以此事君定忠臣,以此事父定孝子。

以此事夫定贤妇,一念真成转枢耳。

嗟哉世人胡不然,三纲茫茫不如蚕一纸。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