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呈敬寺某大师二首(其二)”为题,出自清代诗人李寄之手。诗中描绘了一位高僧的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首句“转语曾无慧舌根”,以“转语”比喻高僧的言语,暗示其话语虽不多,却蕴含深意,不需华丽辞藻,已能触动人心。接着“空陪杖履积晨昏”,描绘了高僧每日与行脚僧相伴,不辞辛劳地行走于清晨与黄昏之间,体现了其修行的坚定与毅力。
“清泉白石如如坐”,以清泉白石象征高僧内心的纯净与超脱,仿佛坐在其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圆觉维摩可可言”,借用佛教中的“圆觉”与“维摩诘”两位高僧的典故,表达了对高僧智慧与修为的高度赞扬,认为其言语与行为皆如圆觉般圆满,维摩诘般深邃。
“在己一心成犀壁”,说明高僧内心坚如磐石,犹如犀牛之角,不可动摇。“与人半偈锁猴猿”,则以“半偈”形容高僧的教诲简短而深刻,如同锁住猴子的枷锁,让人心灵受到约束与启迪。“压腰金带他年重”,预示着高僧的智慧与德行将被后世铭记,如同珍贵的金带,历久弥新。“输却兹山镇寺门”,最后以山川为喻,表达高僧的影响力超越了山河,镇守着寺庙的大门,守护着信仰与智慧的传承。
整首诗通过对高僧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境界和深远的影响力,同时也传达了对智慧与修行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