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上遇雨二首(其一)

回塘雨脚如缲丝,野禽不起沈鱼飞。

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

形式: 七言绝句

翻译

池塘边的雨滴细如抽丝,野鸟不愿飞翔,连沉在水中的鱼也停止了游动。
农夫们忙于耕田披蓑戴笠,无暇顾及钓鱼,期待秋天的农田能在雨水的滋润下丰收。

注释

雨脚:形容雨点细密。
缲丝:像抽丝一样细长。
野禽:野生的鸟类。
沈鱼:沉在水中的鱼。
耕蓑:穿着蓑衣耕田。
钓笠:戴着斗笠钓鱼。
未暇:没有空闲时间。
秋田:秋季的田野。
淋漓:形容雨水充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遇雨的田野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后的宁静与生机。

“回塘雨脚如缲丝”一句,以柔和的语言形容雨滴落在塘坝上的情景,如同细线一般,给人以温婉之感。这里的“回塘”指的是田间的小水塘,而“雨脚”则是诗人对雨滴轻触水面的生动描写。

“野禽不起沈鱼飞”表达了在这样的雨后环境中,野生鸟类不愿意飞翔,而是沉稳地栖息在地面上。这里的“沈鱼”形象传递出一种静谧和安详之感,仿佛连水中的鱼儿也沉浸于这宁静的氛围。

接下来的“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两句,则描绘了农民在雨后的劳作场景。农夫戴着蓑笠(一种用来遮阳避雨的帽子),在秋天的田野中辛勤地工作。这不仅展现了农民的勤劳,也反映出诗人对农业生态和农村生活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以其细腻的观察、生动的笔触以及内涵丰富的情感,展示了一幅秋雨中的田园风光,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中。

收录诗词(80)

崔道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

  • 籍贯:自号东瓯散
  • 生卒年:880年前—907年

相关古诗词

溪上遇雨二首(其二)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溪夜

积雪消来溪水宽,满楼明月碎琅玕。

渔人抛得钓筒尽,却放轻舟下急滩。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溪居即事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献浙东柳大夫

属城甘雨几经春,圣主全分付越人。

俗眼不知青琐贵,江头争看碧油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