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李处权所作,名为《次韵刘端礼兼简王民瞻郭进道》。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通过对比古今、对照世态和个人境遇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与寄托。
首句“从来膏粱鄙世胄,岂知牛后与鸡口”用了古代神话故事中的膏粱(美味的肉汤)和鄙世胄(世间的污浊),牛后指的是古代贤臣柳下惠,鸡口则是孔子门人中性格迥异者的比喻。诗人通过这两组意象,表达了对当世繁华与浅薄人情的不屑。
接着,“况乃末俗交道衰,时态纷纷翻覆手”则描绘了末世的颓废与世态的多变,诗人感慨于时下交游之道已衰败,社会风气如同翻云覆雨般变化无常。
“刘君门多长者辙,俗子驱车未容蹂”中,刘君门指的是汉代名将刘秀的府邸,而长者辙则是指那些贤士之迹。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古代贤者的怀念与现代社会浮华不实的批评。
“斯文博约有王郎,正如白二得元九”这一句中,“斯文博约”可能指的是古代的礼节和法度,而“有王郎”则是指拥有真才实学之人。白二、元九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与元稹,他们的诗歌清新自然,受到后世赞誉。
以下几句:“子猷无事只种竹,渊明有巾惟漉酒”、“万钟五斗唾不顾,冷笑累累印如斗”,分别以陶渊明(东晋文学家,以隐逸著称)和杜甫(唐代诗人,以忧国忧民著称)的形象来描绘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是超然物外,自得其乐;一是关心时事,不顾个人安危。
“我今已无田园归,身外宁论婚嫁有”则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无奈与放弃,对于世间的繁华纷争已经看淡,自己也没有归宿之地,只能顺其自然对待身外之事。
最后,“卞和三献已两刖,被褐会当逢一剖”中,“卞和三献”可能是指古代贤士的美德,而“被褐会当逢一剖”则是在说即使身处困顿,也要等待时机,展现自己的才华。
接下来的几句:“今君家世自汾阳,汉相人物何堂堂。坐使斯民歌乐康,岂弟之化如龚黄”,则是对刘端礼家族的赞美,指出他们自古以来便是汾阳(河南省地名)望族,其先祖乃汉朝宰相,具有高贵的人物风范。诗人希望刘端礼能够继承这一家风,使百姓安康,并将其教化传播开去,如同古代圣贤龚黄、弟子之德。
最后,“趣君移具过吟窗,羽虫得时已飞扬”则是在劝告友人要把握现在,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就像那些能随风起舞的羽虫一样,自由自在。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对朋友的一种送别,也是诗人个人情感与时代感慨的流露。通过对比古今、反思时世以及个人境遇,李处权以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自己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