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防匪(其二)》由晚清诗人许南英所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匪患频仍的背景。诗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人民在匪患中的苦难生活和对和平的渴望。
首联“赤子潢池敢弄兵,梗顽竟自外生成”,开篇即点明了匪徒的来历与性质,他们并非天生凶恶,而是由于社会的不公和环境的恶劣,被迫走上反抗之路。这里“潢池”借指小池塘,比喻匪徒虽小,却能兴风作浪,暗示匪患的源头和危害。
颔联“杀人坛作雈苻盗,命将何劳细柳营!”进一步揭示了匪徒的残忍行径和官府应对匪患的艰难。杀人坛象征着血腥暴力,雈苻盗则形容匪徒如同野兽一般肆意掠夺。而“细柳营”典出汉代名将周亚夫,此处借以喻指官府派遣军队镇压匪患,但面对狡猾凶悍的匪徒,官军似乎总是显得力不从心。
颈联“白水漈头屯野垒,乌山崙上听残更。”描绘了匪患之地的荒凉景象。白水漈头、乌山崙上,这些自然景观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既表现了匪患区域的偏远与险恶,也暗示了官府力量的难以触及。残更则意味着夜晚的寂静与恐怖,进一步渲染了匪患带来的恐惧氛围。
尾联“荷戈禦贼皆农父,太息犁锄尽息耕!”揭示了匪患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荷戈御贼的农父们,本是勤劳的农民,却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农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冲击。太息犁锄尽息耕,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失去生计、社会生产停滞的深深忧虑和无奈。
综观全诗,许南英以凝练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一幅匪患横行下的社会图景,不仅展现了人民的苦难与抗争,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公正与和平的深切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