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伯安南都审刑

秋雨弥天来,秋风动地发。

秋官方用权,暑气扫七月。

四牡复何之,时当奉天罚。

黄纸下青冥,钦哉惟帝曰。

罪毋脱秦黥,法勿加楚刖。

三覆五覆间,务使事情核。

宸衷一寸丹,载拜书之笏。

年来民俗漓,肯长其告讦。

年来吏事冗,肯听其唐突。

持此直如弦,何人行请谒。

持此平如衡,何人得乾没。

莫将五德凤,拟以独击鹘。

笔端有造化,还解肉冤骨。

山川几经历,岁月去飘忽。

簿书盈几席,肯作尘劳咄。

夜分灯火孤,清兴谅难汩。

检点纪行篇,浮踪遍吴越。

归朝拟何时,欲及众芳歇。

民物哀矜余,转觉心如龁。

好为万言书,伏奏苍龙阙。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何孟春的《送王伯安南都审刑》描绘了秋天风雨交加的场景,寓含深意。首句“秋雨弥天来,秋风动地发”展现了秋季的肃杀气氛,同时也象征着审刑的严肃和重要性。接下来,“秋官方用权,暑气扫七月”暗示了公正执法,如同秋风扫除暑热,清除不正之气。

诗人表达了对王伯安出仕审刑职务的敬意,强调了公正无私的原则:“四牡复何之,时当奉天罚。”“黄纸下青冥,钦哉惟帝曰”则象征着皇命下达,要求公正无私,不得有丝毫偏私。诗人进一步指出,应严格核查事实,确保判决公正:“三覆五覆间,务使事情核。”

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忧虑也体现在诗中:“年来民俗漓,肯长其告讦;年来吏事冗,肯听其唐突。”他希望王伯安能坚守公正,不受请托与欺诈。“持此直如弦,何人行请谒;持此平如衡,何人得乾没”表达了对公正无私的期待。

结尾部分,诗人以“莫将五德凤,拟以独击鹘”比喻王伯安不应被孤立行事,而应借助集体智慧。他还寄语王伯安,即使面对繁重的政务和个人孤独,仍要坚持正义:“簿书盈几席,肯作尘劳咄;夜分灯火孤,清兴谅难汩。”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王伯安早日完成使命,回归朝廷的期盼,并表示自己也将上书陈情,共同维护公正。

整首诗通过秋雨、秋风等自然景象,寓言式地表达了对公正审判的期望,以及对社会风气的忧虑,体现了诗人深厚的道德关怀和对公正法治的坚守。

收录诗词(9)

何孟春(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东山草堂四首为刘大司马作(其一)

唐朝绿野相,宋代独乐公。

起居候夷狄,姓氏传儿童。

古人不可作,谁是间世雄。

我公后其人,德业正尔同。

来为下览凤,去若冥飞鸿。

完名归造物,一节见始终。

区区汉两疏,图画未足工。

东山在何许,亦在东门东。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东山草堂四首为刘大司马作(其二)

昔闻谢安石,栖迹会稽山。

一为苍生起,功收谈笑间。

我公济世才,舒卷有余闲。

吹律岁载成,遗荣身早还。

东山楚犹越,千载相孱颜。

末路士多拘,高风谁更攀。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东山草堂四首为刘大司马作(其三)

岳降不偶然,天将辅有道。

廊庙逼台斗,谁当致身早。

我公立四朝,事业多远抱。

心增许国壮,鬓为忧时槁。

兹维大司马,名位列师保。

特受先帝知,圣治回熙皞。

风云非偶逢,日月有新造。

用舍定由己,决归非草草。

林下见一人,雒中配诸老。

往事宁复论,清风播穹昊。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东山草堂四首为刘大司马作(其四)

舜日丽宸极,大明朝万方。

天下闻风声,我公真栋梁。

公有补阙线,孤忠托衮裳。

公有决胜筹,长才制畿疆。

君子恃无恐,临流公为航。

一朝辞禄去,士类何伥伥。

青林旧盟在,白社始愿偿。

其如本朝心,一饭不易忘。

宇宙此东山,乾坤一草堂。

请看出处间,斯文道弥光。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