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责友四章(其二)》,由清代诗人姚燮创作。诗中描绘了母亲对远方儿子的思念之情,以及儿子离家后对母亲的关怀与思念。
首句“北堂有萱草,零落秋风姿”,以萱草的凋零比喻母亲的衰老,同时暗示母亲在家中孤独地等待儿子归来。萱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用来象征母亲的慈爱和家庭的温馨。
接着,“母老不得养,有子安所为?”表达了母亲因年老而无法亲自照顾儿子的遗憾,同时也反映了儿子在外奔波的不易。这两句将母子之间的深情与生活的艰辛交织在一起,触动人心。
“子去日以久,母年行就衰。”描述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儿子离家的时间越来越长,母亲的身体也日渐衰老。这种岁月无情的对比,加深了读者对母子分离之痛的理解。
“倚门重倚闾,望望长江湄。”通过母亲倚门远眺、期盼儿子归来的场景,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执着。长江湄在这里象征着遥远的距离,进一步强调了母子相隔的无奈与痛苦。
“回首向家人,欲语含酸悲。”母亲在家人面前欲言又止,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思念与悲伤。这一细节描绘了母亲内心的复杂情感,让人感受到深深的同情与共鸣。
最后,“子去种庭树,芊芊新绿滋。树种亦云长,子去无还期。”通过儿子离开后种下的树木逐渐生长,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儿子归期的遥不可知。树木的成长与儿子的缺席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儿子早日归来的期盼与对时光飞逝的感慨。
“子还纵有日,吾恐不复知。”即使儿子有一天能回来,母亲是否还能认出他,是否还能记得他的模样,都成了未知数。这句诗表达了母亲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对儿子深深的担忧。
“见树如见母,为子长致辞。”结尾处,诗人以树比母,表达了对母亲形象的深刻记忆和对儿子的深切关怀。这句话不仅深化了主题,也体现了诗人对母爱的赞美和对亲情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对时间和距离的无奈与感慨。它不仅是一首表达亲情的佳作,也蕴含了对生命、时间、离别等普遍主题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