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屠大山的《喜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喜悦之情。
首联“映日吟诗喜不微,湿云片片尽归飞”,开篇即以“映日”点出晴朗之景,诗人于晴日之下吟诗,内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接着,“湿云片片尽归飞”一句,生动描绘了雨后云散的情景,仿佛是大自然在回应诗人的喜悦,将一片片湿云送回天空,展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美妙画面。
颔联“由来天地原难蔽,回首江山忽已辉”,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感慨。他认为,天地之间本就难以遮蔽万物,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诗人通过这一联,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敬畏之心。
颈联“从此送秋吹笛好,错教连夜见星稀”,转而描写诗人期待在晴朗的夜晚吹笛的情景。他希望在这样的夜晚,能够听到悠扬的笛声,与星空相伴,享受宁静与美好。这里的“错教”一词,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夜晚因云遮月而未能见到繁星的遗憾,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期待。
尾联“锦溪绣陌酬人愿,布袜芒鞋与世违”,最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他希望在如锦似绣的溪流和道路中,实现人们的愿望,同时穿着布袜芒鞋,与世俗保持一定的距离,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也反映了他对简单生活和精神独立的向往。
整体而言,《喜晴》一诗通过对雨后晴朗景象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融合,表达了对生活美好与自然和谐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