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邵柄吉所作,名为《沈石田碧山吟社图》。诗中描绘了碧山上的“十老堂”,月色皎洁,松风悠长,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历史韵味的氛围。诗人通过描述“松风吹人换今昔”的情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归何乡”一句,引出了对“图尚在”的思考,图中的人物虽已离去,但其形象依然栩栩如生,仿佛能与观者对话。诗人接着描绘了“堂前花落随涧流”的自然景象,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
“碧山依旧鸣清泉,吟社一变为苍烟”两句,将碧山的永恒与吟社的变迁对比,表达了对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的思考。诗人提到“初时修敬老孙子,倡修此社能光前”,赞扬了那些为了传承文化而努力的人们。
“前为韦布后簪组,文质彬彬递可数”则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变迁,以及文人雅士在不同生活阶段的风采。诗人特别提到了“此图但写前十人,树木疏疏特苍古”,强调了图中仅描绘了前十位先贤,而这些人物的形象却因时间的沉淀而更加显得庄重与深邃。
最后,“泉翁一跋入鼎铭,今人宝此如流馨”表明了人们对这幅图的珍视,即使它曾被割去,但最终又得以恢复,并且被精心保存。诗人感慨于“天道废兴尽如此,只有斯图常在耳”,表达了对自然规律与文化遗产恒久不变的敬畏。
整首诗通过对一幅画作的描绘,展现了对历史、文化、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富有哲思,是清代文人诗作中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