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思台

汉武年高慢帝图,任人曾不问贤愚。

直饶四老依前出,消得江充宠佞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鉴赏

这首诗《望思台》由唐代末年至宋代初期的诗人李九龄所作,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对权力与用人之道的深刻思考。

首句“汉武年高慢帝图”,描绘了汉武帝晚年时,因年事已高而自满,忽视了国家大计和人才的重要性。这里的“帝图”指的是帝王的宏图大业,暗示了汉武帝在年轻时的雄心壮志。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开始变得自满,不再关注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选拔。

次句“任人曾不问贤愚”,进一步揭示了汉武帝晚年的用人政策。他不再区分人才的贤愚,随意任命官员,这导致了朝廷内部的混乱和腐败。这句话暗含了对汉武帝晚年人事决策的批评,强调了正确识别和任用人才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后两句“直饶四老依前出,消得江充宠佞无”,运用了历史典故,借以表达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这里提到的“四老”可能是指古代传说中的四位贤臣,他们能够为君主提供明智的建议。即使在汉武帝晚年,如果能有这四位贤臣辅佐,或许能够避免一些政治上的错误和腐败。而“江充”则是历史上著名的佞臣,他的宠幸和阴谋活动加剧了宫廷的纷争和国家的动荡。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公正、贤明政治的渴望,以及对权力滥用和腐败的批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汉武帝晚年的回顾,反思了权力与用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理想政治状态的缺失。它不仅是一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正义和道德价值的追求。

收录诗词(26)

李九龄(唐末宋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山舍偶题

门掩松萝一径深,偶携藜杖出前林。

谁知尽日看山坐,万古兴亡总在心。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荆溪夜泊

点点渔灯照浪清,水烟疏碧月胧明。

小滩惊起鸳鸯处,一只采莲船过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代边将

雪冻阴河半夜风,战回狂寇血漂红。

据鞍遥指长安路,须刻麟台第一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夜与张舒话别

愁听南楼角又吹,晓鸡啼后更分离。

如何销得凄凉思,更劝灯前酒一卮。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