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小重山·端午》由明末清初的诗人纪映淮所作,描绘了端午节的场景和诗人内心的情感。
开篇“闲窗独坐病馀身”,诗人独自坐在空寂的窗前,身体尚在康复之中,透露出一种孤独与病后的疲惫。接着,“惊闻画鼓闹,在河津”一句,突然间,远处传来热闹的鼓声,打破了这份宁静,让诗人感到意外与惊喜,仿佛节日的氛围瞬间激活了他沉闷的心境。
“始知节届佩符辰。彩丝系,输与少年人。”随着节日的到来,人们开始佩戴符咒,系上五彩丝线,这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诗人感叹自己已不再是年轻力壮的少年,只能羡慕那些年轻人享受节日的乐趣。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有对青春活力的向往。
“一岁一番新。年光催短鬓。暗伤神。”岁月不居,一年又一年地更迭,诗人的鬓发已渐渐斑白,这让他内心充满了哀伤。时间的流逝不仅带来了外貌的变化,也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无情。
“感时怀古欲沾巾。湘江渺,何处吊灵均。”最后,诗人联想到屈原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之情。湘江的辽阔与屈原的悲剧形成对比,诗人想要前往湘江凭吊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却只能在心中默默哀悼,泪水几乎要夺眶而出。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端午节的热闹与传统习俗,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时光以及历史人物的思考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