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观禅者

豁净虚通入觉场,体前一段本来光。

孤禅恰恰如担板,默照明明似面墙。

秋光芦华两岸雪,夜寒桂月一船霜。

迢迢象外行归路,雁字低低正夕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心胸开阔,进入觉悟的境地,身体前方自然流露出本有的光芒。
独自打坐禅定,如同挑着扁担,默默之中内心明亮如面对墙壁。
秋天的光照在芦花上,如同两岸覆盖着白雪,夜晚的冷月映照在船上,仿佛霜降满船。
遥远的道路延伸到意识之外,大雁低飞,夕阳正斜照天边。

注释

豁净:开阔明亮。
觉场:觉悟的境界。
体前:身体前方。
本来光:自然流露的光芒。
孤禅:独自打坐禅定。
担板:挑着扁担的形象比喻。
面墙:面对墙壁的比喻,形容内心清晰。
秋光:秋天的阳光。
芦华:芦苇的花朵。
夜寒:夜晚的寒冷。
桂月:桂花盛开的月亮。
一船霜:满船的霜冻。
迢迢:遥远的。
象外:意识之外。
行归路:回家的道路。
雁字:排列成字的大雁。
夕阳:傍晚的太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正觉所作的《与观禅者》,以禅修体验为题材,展现了诗人对禅境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首句“豁净虚通入觉场”描绘了禅者的内心世界,空灵清澈,直接进入觉悟的境界。第二句“体前一段本来光”强调禅者的内在光明,暗示修行者已洞察自性。

接下来,“孤禅恰恰如担板,默照明明似面墙”运用生动的比喻,禅定如同挑着扁担行走,虽孤独却坚定,静默中透出智慧的光芒,犹如面对墙壁般清晰可见。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禅修中的专注和领悟。

“秋光芦华两岸雪,夜寒桂月一船霜”描绘了禅者在自然景色中的禅悟,芦花白茫茫如雪,夜晚的月光照亮了船上的霜,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象征着修行者的心境超越世俗,沉浸在清凉寂静之中。

最后两句“迢迢象外行归路,雁字低低正夕阳”以雁阵和夕阳作为结束,寓意禅者在精神世界的旅程中,如同大雁归巢,心境悠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对禅修圆满归宿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禅者的内心世界和禅修的微妙体验,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

收录诗词(1298)

释正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与李居士

枯禅胸底洗馀纷,一点虚明湛若存。

刹刹尘尘成净土,华华叶叶发灵根。

无心颇肖云为润,有照浑如月破昏。

舒卷纵横俱在我,个人真得总持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与诺侍者

梦回茶碗手亲扶,雅意沩山转道枢。

自唤主人酬一诺,谁违尊者应三呼。

死生到日还能否,辜负当年是有无。

妙得古人行履处,了无些事作工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与辅禅人

方游捋遍虎髭须,空劫壶中探有无。

风月满头功未转,江山入骨病难扶。

针投芥粒机非爽,弦续鸾胶道不枯。

归去丛林看仪羽,丹山出处九包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与黄道友

人头膏火底心休,来预林俦默默游。

犀晕成时月魄夜,雁行断处霁容秋。

百年分付三椽下,万象峥嵘一指头。

归去懒融无伎俩,庵前华鸟莫相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