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诗表达了对逝者深沉的哀思与缅怀。首句“白云终日望”,以白云象征思念之情,终日不息地仰望,形象地描绘了亲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接着,“方喜见庭闱”一句转折,表示在思念中突然见到逝者归来的幻象,虽是虚幻,却也寄托了生者对逝者的深深眷恋。
“鼎食三牲养,貂冠五彩衣”两句,通过描述逝者生前的生活场景,展现其尊贵的身份和富足的生活。鼎食,古代贵族宴饮时所用的铜鼎,此处借指丰盛的饮食;三牲,指牛、羊、猪三种主要的祭品,常用于祭祀或宴请,这里用来形容生活之奢华;貂冠,古代官吏的一种服饰,五彩衣则暗示了华丽的装扮,整体营造出一种富贵而庄重的氛围。
然而,美好的景象转瞬即逝。“回班仪未举,反哭事俄非”两句,揭示了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巨大落差。回班仪,可能是指官员上朝后返回时的礼仪,这里暗示了逝者身份的尊崇;“未举”意味着这一仪式还未开始,便已无法实现。紧接着,“反哭事俄非”则直接点明了生命的无常,即使有再多的准备与期待,最终还是无法挽回逝去的生命。
最后,“寂寞苕溪路,安舆去不归”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苕溪,是一条流经江南的河流,此处用以象征逝者归途的孤独与寂寞。安舆,古代供人乘坐的车,这里比喻逝者乘坐的灵车。这两句表达了对逝者离世的哀痛与不舍,以及对生命短暂、不可逆转的深刻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对逝者的深切悼念与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哀而不伤、含蓄深沉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