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太夫人杨氏挽诗三首(其二)

白云终日望,方喜见庭闱。

鼎食三牲养,貂冠五綵衣。

回班仪未举,反哭事俄非。

寂寞苕溪路,安舆去不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鉴赏

这首挽诗表达了对逝者深沉的哀思与缅怀。首句“白云终日望”,以白云象征思念之情,终日不息地仰望,形象地描绘了亲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接着,“方喜见庭闱”一句转折,表示在思念中突然见到逝者归来的幻象,虽是虚幻,却也寄托了生者对逝者的深深眷恋。

“鼎食三牲养,貂冠五彩衣”两句,通过描述逝者生前的生活场景,展现其尊贵的身份和富足的生活。鼎食,古代贵族宴饮时所用的铜鼎,此处借指丰盛的饮食;三牲,指牛、羊、猪三种主要的祭品,常用于祭祀或宴请,这里用来形容生活之奢华;貂冠,古代官吏的一种服饰,五彩衣则暗示了华丽的装扮,整体营造出一种富贵而庄重的氛围。

然而,美好的景象转瞬即逝。“回班仪未举,反哭事俄非”两句,揭示了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巨大落差。回班仪,可能是指官员上朝后返回时的礼仪,这里暗示了逝者身份的尊崇;“未举”意味着这一仪式还未开始,便已无法实现。紧接着,“反哭事俄非”则直接点明了生命的无常,即使有再多的准备与期待,最终还是无法挽回逝去的生命。

最后,“寂寞苕溪路,安舆去不归”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苕溪,是一条流经江南的河流,此处用以象征逝者归途的孤独与寂寞。安舆,古代供人乘坐的车,这里比喻逝者乘坐的灵车。这两句表达了对逝者离世的哀痛与不舍,以及对生命短暂、不可逆转的深刻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对逝者的深切悼念与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哀而不伤、含蓄深沉的艺术风格。

收录诗词(339)

汪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初文学家。又号龙溪。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全宋词》录其词4首

  • 字:彦章
  • 号:浮溪
  • 籍贯:饶州德兴(今属江西)
  • 生卒年:1079~1154

相关古诗词

鲁国太夫人杨氏挽诗三首(其三)

承颜虽一子,扶膝有诸孙。

寿祉膺难老,哀荣动至尊。

秖今怀顾复,犹想对平反。

天与牛眠地,何须返故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隆祐太后挽词二首(其一)

庆源由魏国,奉祀及宣仁。

盛德仪中壸,私恩绝外亲。

长秋期不老,厚夜忽无晨。

来岁柔桑绿,谁临茧馆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隆祐太后挽词二首(其二)

朔漠遐征后,南州俶扰时。

人心忧社稷,天意属帘帷。

拥佑千龄主,图回万世基。

中兴能事毕,倏与帝乡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湖州长兴县大雄寺陈霸先故宅天嘉中所植桧柯叶苍然其中空洞皮脉仅存而已

曾经浩劫故依然,老寿方知木有仙。

直干凌空裁百尺,虚心阅世已千年。

深蟠泽国兴王地,独傲天公造物权。

玉树庭花非不好,秖今谁占旧山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