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禅宗的语境展开,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与生动的意象。"三月旦,春过半",点明时节,春已过半,万物生长,生机勃勃,为全诗营造了自然与生命循环的背景。"胡孙系露柱,露柱声声唤",以猴子系在露柱上的形象,象征着生命的束缚与呼唤自由的渴望,露柱的回响,仿佛是大自然的声音,呼唤着生命的觉醒。
"南山粲,白石烂",描绘了一幅山间清幽、白石璀璨的画面,"粲"和"烂"二字,不仅写出了山色的明亮与石头的光泽,更蕴含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与向往。"只者一著何曾烂",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世间现象短暂与永恒之间关系的思考,暗示了禅宗中关于生死、存在与解脱的深刻哲学探讨。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宇宙奥秘的感悟,以及对禅宗智慧的深刻理解。语言简洁而富有寓意,引人深思,体现了宋代禅诗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禅机,在自然景色中领悟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