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南乡子·立秋闺怨》由清代诗人汪懋麟所作,描绘了一位深居闺中的女子在立秋时节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哀愁。
开篇“何处响秋风”,以秋风起始,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季节更迭带来的寂寥感。接着,“叶叶声声晓露中”一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晨露水中的落叶声,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萧瑟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哀伤。
“拾取一枝阶下看,梧桐。昨夜飕飕小槛东。”这一句通过女子捡拾阶下的梧桐叶来观察,不仅表现了她对自然界的敏感和对季节变化的关注,也暗含了她对过往时光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忧虑。特别是“飕飕”二字,生动地描绘了夜晚微风吹过的声音,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同时也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不安。
“君听也应同。寂寞孤衾睡未浓。”这里直接表达了女子对远方伴侣的思念之情。她希望对方能理解并感受到此刻的孤独与寂寞,仿佛在说:“如果你能听到这声音,也应该能体会到我的心情吧。”“孤衾”二字更是直白地揭示了她内心的孤独,与外界的联系仅限于想象中的伴侣。
最后,“七夕中秋吹到了,朦胧。难道檀郎耳不聪。”将时间线拉长至七夕和中秋,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相思的无尽。这里的“檀郎”是古代对丈夫或情人的昵称,女子在此处似乎在责问:难道你连这些节日的声音都听不到吗?是否意味着你已经忘记了我,还是我在你心中已变得如此遥远?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立秋时节一位深闺女子的孤独、哀愁以及对远方伴侣的深切思念。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清代闺怨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