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山房赠阮尉烛诗韵

翩翩佳公子,青丝络白颠。

黄绶映春花,来作吏隐仙。

鸣琴镇白下,赋剑起通泉。

谁分读书烛,良价重蜡鞭。

官烛不以照,持此当坐前。

釜炊陋贵习,炬围嗤少年。

东壁得馀光,夜绩长不眠。

好留待他日,列照修史编。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潇洒的美少年,乌黑发丝束头顶。
黄色官带映春花,他来做官似仙人。
弹琴声镇守白下城,提剑志向源自通泉源。
谁会赞赏读书灯,珍贵如蜡烛照亮前程。
官家灯火照不到,这烛光就放在我眼前。
简陋炊烟中显贵气,嘲笑少年无知轻浮。
东墙借来微弱光,夜晚勤奋工作不眠。
期待将来能留下,照亮历史的编纂篇章。

注释

翩翩:形容举止文雅。
佳公子:美少年。
青丝:乌黑的头发。
络:束,系。
黄绶:黄色的官带。
春花:象征春天和官位。
吏隐仙:做官如同隐士般超脱。
鸣琴:弹琴。
白下:古代地名,南京的别称。
赋剑:提剑。
通泉:指有远大志向。
读书烛:象征学问。
良价:珍贵价值。
蜡鞭:比喻努力。
官烛:官府的灯火。
坐前:眼前。
釜炊:炊火。
陋贵习:简朴中显贵气。
炬围:嘲笑的目光。
嗤少年:嘲笑年轻人。
东壁:东墙。
馀光:微弱的光线。
夜绩:夜晚工作。
长不眠:彻夜不眠。
他日:未来。
列照:排列照亮。
修史编:编写历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书生或文人的夜读图景,充满了对知识和学问的向往与追求。开篇“翩翩佳公子,青丝络白颠”勾勒出一位青年才子的形象,他的头发用青丝绳束起,白色额带衬托着他的清秀气质。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古代读书人的文雅与端庄。

接着“黄绶映春花,来作吏隐仙”则透露出这位公子在春日里以黄色的束发布(黄绶)映衬着鲜艳的春花,他或许是被官府征召而来的,或是有意隐居山林,如同一位仙人。

“鸣琴镇白下,赋剑起通泉”中的“鸣琴”可能指的是琴声,而“镇白下”则是形容环境的静谧与纯净;“赋剑起通泉”则表达了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自由,剑可能象征着文人的笔墨。

在“谁分读书烛,良价重蜡鞭”中,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询问谁能分出阅读时所用的蜡烛的价值,这里的“良价重蜡鞭”暗示了对光明与知识的渴望。

随后,“官烛不以照,持此当坐前”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功名的心境,诗人并不依赖官府所提供的烛火,而是用自己的蜡烛来照亮阅读之路。这里体现了对内在信念的坚守和自主。

“釜炊陋贵习,炬围嗤少年”中,“釜炊”指的是熬夜读书的情景,“陋贵习”可能是对学问的渴求,而“炬围嗤少年”则形容了年轻时期的热忱和激情。

“东壁得馀光,夜绩长不眠”描绘了诗人如何利用墙角漏下的微光坚持阅读,直至深夜而不眠,这是对学问追求的执着与毅力。

最后,“好留待他日,列照修史编”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知识积累和历史记录的期待,诗人希望能够将今日所学贮藏起来,以备来日的治学和史书的撰写。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的高雅生活,更透露出他们对于学问与知识的无限渴望和追求。

收录诗词(527)

何梦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咸淳中前后在世。咸淳元年,(公元一二六五年)进士,为太常博士,历监察御史官,大理寺卿。引疾去,筑室小酉源。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终于家。梦桂精于易,著有易衍及中庸,致用

  • 籍贯:淳安

相关古诗词

观禽鸟哺雏有感赋诗三首示诸子侄(其一)

父母人心物岂无,静观禽鸟见中孚。

自来择木心劳瘁,到得成巢口卒瘏。

囝翅渐长郎罢短,仔身已壮阿㜷癯。

人间恩义尚如此,几个林中反哺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观慈乌反哺

有鸟有鸟名慈乌,群儿哑哑争相呼。

羽毛甫集思反哺,为报父母恩劳劬。

民彝天理久沦斁,闻此肝胆为昭苏。

禽虫微物岂知义,乌性至孝由中孚。

枭獍雏成躯为裂,伯劳雏长肉已刳。

天地生物无不仁,何至善恶相悬殊。

禽中孝子尔乌是,世上逆子彼二雏。

父母爱子恩罔极,子心能似父母无。

人生谁实空桑出,为感物类长嗟吁。

嗟吁不足日云暮,老乌抱雏宿夜树。

形式: 古风

何逢原寄和章再和前韵

日暮归来弹铗歌,诗筒何处又相过。

人生百岁乐时少,春色三分尘土多。

愧乏丹砂修浑沌,且拚樽酒醉无何。

近来江上风涛恶,还有閒鸥似我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希有鸟吟

穹壤纷众羽,固有仁不仁。

鸮凤虽异性,同为阴阳根。

惟彼希有鸟,于禽集大成。

力可振海岳,翂翐似无能。

鲲鹏侈变化,比予尔何曾。

群鷇偃下风,举受翼卵恩。

万里不足飞,千载始一鸣。

远之不可疏,即之不可亲。

地维缺不震,天柱拆不惊。

安得以宠辱,而能累其身。

世固有大物,天地间气生。

卑卑局耳目,夫谁识其真。

道大固难同,安能抗世情。

何如任毁誉,徜然忘我人。

不谐众人口,而谐万世心。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