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石林亭

朝廷入忘返,山林往不还。

念无高世姿,聊处可否间。

筑基仿崔巍,鞭石轻险艰。

群玉相磊落,万峰正孱颜。

种树亦苍苍,激流复潺潺。

湡浯歘在眼,昆阆若可攀。

自我婴世网,迩来须毛斑。

丘壑成弱丧,簿书常自环。

及尔灭闻见,旷如远尘寰。

岂敢同避世,庶几善闭关。

子牟困怀魏,谢傅悲徂山。

兹焉可遗老,讵厌终岁閒。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在世俗束缚中寻求解脱的心境。诗中以“朝廷入忘返,山林往不还”开篇,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接着,“念无高世姿,聊处可否间”则表明了诗人虽无超凡脱俗之能,但仍愿意在世俗与自然之间寻找平衡。

“筑基仿崔巍,鞭石轻险艰”两句,通过描述建造石林亭的过程,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精心营造,同时也暗含了克服困难、追求理想的精神。接下来,“群玉相磊落,万峰正孱颜”描绘了石林亭周围壮丽的山景,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种树亦苍苍,激流复潺潺”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生机与活力,而“湡浯歘在眼,昆阆若可攀”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接近。随后,“自我婴世网,迩来须毛斑”反映了诗人长期被世俗束缚的无奈与岁月流逝的感慨。

“丘壑成弱丧,簿书常自环”则暗示了诗人对官场文书工作的厌烦,以及内心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及尔灭闻见,旷如远尘寰”表达了诗人通过自然体验达到心灵的解脱,远离尘嚣。

最后,“岂敢同避世,庶几善闭关”表明了诗人虽然不完全避世,但希望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与世隔绝的状态。“子牟困怀魏,谢傅悲徂山”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贤者的怀念与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兹焉可遗老,讵厌终岁閒”则总结了诗人希望在晚年能够过上闲适自在的生活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对世俗束缚的逃离以及对内心平静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态度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樊口

回舟武昌郭,暂往樊水上。

樊水何清冷,樊山亦孤壮。

寿藤验百岁,乔木过十丈。

绝俗殊崎岖,攀缘幸可傍。

林端见渔舍,户牖相背向。

鸡犬鸣云中,神仙岂殊状。

昔闻元次山,于焉寄荒浪。

邻里俱已非,陵谷平得丧。

茅茨固微物,芜灭不可访。

向乏数卷书,终随众人葬。

清时易直道,末俗摈高尚。

陈迹成渺茫,孤吟屡惆怅。

形式: 古风

宿州道中逢圣俞入京

翩翩河中船,一西复一东。

相逢且不留,相别何时逢。

黄鹄安稻粱,有时顾池笼。

一为沧浪去,不复思樊中。

哀君苍发白,扰扰悲途穷。

努力千万乘,寄声谢醉翁。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谢学士赴阙还京师

公提史臣笔,记注天子侧。

日成唐虞风,噩噩在典策。

家声继纯粹,论著多切直。

周南未成书,流涕尝感激。

忽从东溟飞,上拱宸斗极。

清淮净无波,归马闲且奕。

帝宫青冥间,白日升晓色。

儒人相庆语,文道宜久职。

公归演纶诰,制度期能觌。

形式: 古风

和甫自京师至

过事与日多,欢忧两如梦。

安知盈樽酒,此国今宵共。

寸心不如昔,感遇每易动。

孤笑破群愁,强颜不为用。

天河转屋角,缺月照梁栋。

烬落屡缤纷,良时亦倥偬。

骊驹晨在门,十里起相送。

暂醉醒不迟,旧愁来更重。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