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遵宪所作的《大狱四首》中的第二首。黄遵宪,晚清著名诗人、外交家,此诗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批判。
诗中开篇“万里滇南道”,描绘了遥远而辽阔的边疆之地,暗示了故事背景的宏大与复杂。接着,“空劳秉节臣”一句,表达了对那些为国家利益奔走呼号却徒劳无功的官员的感慨,暗含对时局的无奈与悲哀。
“就令戎伐使,已累汉和亲”两句,对比了战争与和平两种处理边境冲突的方式,前者导致了更多的破坏与伤害,后者则可能带来暂时的安宁。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和平解决争端的渴望。
“况坐王庭狱,惟诬化外人”揭示了司法不公的问题,即无辜的外来者因政治或文化差异而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批判。
最后,“在旁鹰眼睨,按剑更生嗔”形象地描绘了周围人对无辜者的冷漠与愤怒,以及对权力者的盲目服从,展现了社会中权力与正义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整首诗以深沉的笔触,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公平正义的强烈呼唤。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政治、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体现了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道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