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俗子丛中暂拨忙,团蒲中夜拟禅房。
澜头岩穴仙都邃,石上轩楹佛土香。
宿雨生秋醒客梦,霁云回日借山光。
归涂芳物酬佳兴,白菊丹枫试晚妆。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灵隐寺的游玩之乐。"俗子丛中暂拨忙,团蒲中夜拟禅房"两句表明诗人从繁忙的世俗生活中抽身出来,与朋友们一同在丛林中筹划建造禅房,以期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宁静。
"澜头岩穴仙都邃,石上轩楹佛土香"两句则形象地描绘了灵隐寺雄伟壮观的景象。"澜头"指的是水声,"岩穴"则是山洞,而"仙都邃"表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石上轩楹佛土香"则描绘了寺庙中佛像前的香烟袅袅,以及那庄严肃穆的气氛,给人以深远和神圣之感。
"宿雨生秋醒客梦,霁云回日借山光"两句通过对天气变化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愉悦。"宿雨"指的是前夜的雨水,而"生秋"则是雨后空气清新,秋意渐浓;"醒客梦"意味着从俗世的迷茫中觉醒;"霁云回日借山光"则形象地描述了雨过天晴,阳光透过山峦照耀下来,为诗人与友人的游玩增添了一份明媚。
最后两句"归涂芳物酬佳兴,白菊丹枫试晚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的喜悦。"归涂"意味着归来,"芳物"指的是美好的景色;"酬佳兴"则是用酒来答谢这份美好,以此来抒发高兴之情;"白菊丹枫试晚妆"则描写了诗人在晚间试着给菊花和丹枫树涂上晚霞的色彩,彷彿是在用自然之笔为它们画上一层晚妆,以此来赞美大自然赋予万物的最后一抹光彩。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灵隐寺自然风光与建筑景观的细腻描写,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展现了一个宁静、超脱又不失欢愉的游玩场景。
不详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日暮马行疾,峰峦过眼频。
雨阶长苦夜,晴谷似逢春。
风月起归恨,江天思故人。
机心浑已尽,唯有白头新。
云屋潭潭百尺馀,入帘燕雀贺新居。
人皆役役何为者,君独欣欣而乐与。
卮酒觅欢那得再,筒诗传恨未全疏。
绝交定笑嵇中散,雁足来时肯系书。
与世浮沉半醉醒,结庐人境昼常扃。
微吟松竹风无定,着色峰峦雨乍经。
方簟北窗身是梦,瘦藤斜照影随形。
岂无曳尾泥中计,政恐肠刳不自灵。
宦游踪迹信舆台,白首知非愧鲁开。
诗卷云烟舒复卷,吏行凫鹜去还来。
雨多风伯漫不省,春半花神小有才。
谁为痴儿无乐事,眼中秀句绝纤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