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桃源

洞口桃花春复春,山川如旧岁华新。

渔郎去后已迷路,太守来时不见人。

岂识封疆今属晋,止知先世为逃秦。

只因误读渊明记,欲把柴桑乱却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重过桃源》由明代诗人顾应祥所作,描绘了诗人再次探访桃花源的奇妙经历与深刻感悟。

首句“洞口桃花春复春”,以桃花盛开、四季轮回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永恒的氛围,暗示着桃花源的神秘与不凡。接着,“山川如旧岁华新”一句,既赞美了自然环境的美丽与恒常,也暗含了时间流转中的不变与变化,形成了一种对比与思考的空间。

“渔郎去后已迷路,太守来时不见人”两句,通过对比渔郎与太守的探访经历,表达了桃花源的隐秘与难以寻觅,同时也暗示了桃花源中生活的自由与超脱世俗的特性。渔郎的迷路象征着外界的探索者难以真正理解或触及桃花源的精髓,而太守的“不见人”则可能意味着桃花源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外界截然不同,他们或许更注重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而非外在的名利与纷扰。

“岂识封疆今属晋,止知先世为逃秦”两句,进一步揭示了桃花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里借用“晋”和“秦”分别代表不同的时代,强调了桃花源作为避世之地的历史悠久和其与外界历史变迁的隔绝。同时,通过“逃秦”这一细节,暗示了桃花源居民逃离战乱、追求和平与自由的初衷。

最后,“只因误读渊明记,欲把柴桑乱却真”两句,借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源真实性的反思与追问。诗人意识到,自己可能只是从文字中误解了桃花源的真谛,真正的桃花源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地方,更是心灵上的一种境界,一种超越物质与世俗的追求。通过这一反思,诗人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同时也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与历史的深度思考。

综上所述,《重过桃源》不仅是一次对桃花源的实地探访,更是一次对自我、对历史、对理想的深刻思考与探索。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展现出一幅既有诗意又富含哲理的画面。

收录诗词(49)

顾应祥(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怀化驿观前年和韵旧作又辱张东沙诸公见和墨迹在壁宛然如新光阴不冉怅然有感

衰年起废复穷边,清梦犹依霅上田。

路仄只愁人堕堑,山深长似管窥天。

闷呼浊酒聊成醉,倦倚肩舆亦当眠。

寄与西湖双白鹤,好脩毛羽待逋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鲇鱼堡戏咏

巨口孱颜枕碧湍,犹如砥柱立江干。

肖形何不归湖海,奋力安能上竹竿。

风鬣时随元气动,藓鳞长带雪花寒。

等閒肯落任公饵,瘴雨蛮烟自饱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东坡月潭寺云泉阁次韵

石壁穹窿半倚天,停骖午饷更攀缘。

可堪远地重为客,欲向空门一问禅。

寺对澄潭涵夜月,窗摇古树落云泉。

追思往昔曾经此,屈指而今十五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安庄白水用韵

素练飞飞向壑奔,何年神禹凿龙门。

青天作雨千蛟舞,白日行空万骑屯。

鼓动雷声山欲裂,撼摇坤轴地应翻。

可怜不在中州地,遗向穷边自晓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