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听玘法师讲楞伽经,留别

玘公注经回,于世无所慕。

结坛在南坞,心与道为务。

行苦缁素归,律严鬼神护。

吾从挹清芬,肺腑久皈附。

仰聆楞伽旨,灌顶发甘露。

四众瞻礼间,绕床天花雨。

古无雪山子,我愿黄金铸。

兹行匪漫游,实以闻经故。

初地谁不明,末法自迷误。

不谓攴道林,犹识许玄度。

忻然酬宿愿,言笑亦已屡。

出寺且复留,徘徊川光暮。

还当理轻楫,时到茅家步。

师既不忘予,予忘南坞路。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鉴赏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张昱的《奉听玘法师讲楞伽经,留别》描绘了诗人聆听佛法讲座后的心灵感悟和对法师的敬仰之情。首句“玘公注经回,于世无所慕”表达了法师专注于经书,超脱世俗的追求。接下来,“结坛在南坞,心与道为务”描绘了法师修行的环境和专注的精神状态。

“行苦缁素归,律严鬼神护”赞美法师严谨的戒律和神灵的护佑,暗示其修行成果显著。诗人深受感染,“吾从挹清芬,肺腑久皈附”,表示自己深受佛法启迪,决心追随。

“仰聆楞伽旨,灌顶发甘露”形象地描述了听经的感受,如甘露般滋润心灵。在众人敬仰的目光中,“天花雨”象征着佛法的神圣和法师的德行。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古无雪山子,我愿黄金铸”,希望将法师的智慧永载史册。

“兹行匪漫游,实以闻经故”强调此次并非随意游玩,而是为了求法而来。诗人感慨世间“初地谁不明,末法自迷误”,表明对佛法价值的认识。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法师的感激和不舍,“不谓攴道林,犹识许玄度”,表示法师能识破末法时代的困惑,如同许玄度般慧眼独具。

“忻然酬宿愿,言笑亦已屡”写诗人愉快地实现心愿,多次与法师谈笑。离别之际,“出寺且复留,徘徊川光暮”,诗人依依不舍地在夕阳下漫步。结尾处,诗人承诺自己会遵循法师的教诲,“还当理轻楫,时到茅家步”,并期待再次相遇。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和对法师的敬仰,以及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029)

张昱(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可闲老人。历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寿安坊,屋破无力修理。明太祖征至京,厚赐遣还。卒年八十三。有《庐陵集》

  • 字:光弼
  • 号:一笑居士
  • 籍贯:元明间庐陵

相关古诗词

访巢云子不值,留题

桃源不可觅,结屋以巢云。

只此方丈内,便觉超人群。

秋晚篱槿秀,雨馀塘水浑。

安知巢云子,不是云中君。

又值荷蓑出,无从书綀裙。

形式: 古风

听松轩,为朗上人题

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

师非寒山子,安得此怀抱?

天机内相会,百体同浩浩。

如适清凉境,大地绝热恼。

每从画省归,骑马必一造。

妙趣须自知,难与别人道。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舟行即事

舟行如虚空,上下天光里。

中宵撤前幔,繁星在清泚。

天河横未落,北斗当面指。

凉风波上来,吹皱青天绮。

芦洲集夜禽,聒聒鸣不已。

恶声虽扰眠,清景则可喜。

却思车马尘,此时动城市。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题隐居图

处州王启明。隐居万山中,日夕有佳色。

时于岩上石,蒸起云气白。

桑麻郁相望,鸡犬识巷陌。

中林芳草地,不有车马辙。

为与城市远,似觉嚣尘绝。

原田既膏腴,且是宜稼穑。

溪流既清驶,且是利舟楫。

耕渔鄙夫事,富贵要不得。

但见桃花开,不知何岁月?

寄谢丹青人,吾将安蹇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