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七十七)

钵盂盛世界,拄杖搅沧溟。

鱼龙俱削迹,佛祖也逃形。

日午全机现,乌沉未出轮。

秋高山月白,春至烧痕青。

形式: 偈颂

翻译

一只钵盂装下整个世界,手杖轻轻搅动大海的波涛。
鱼龙都消失踪影,连佛祖和祖师的身影也难以寻觅。
正午时分,佛法的奥秘全部显现,乌云密布还未见太阳露面。
秋天的高山月色皎洁,春天来临时,山上的火烧痕迹转为新绿。

注释

钵盂:佛教中的食具,象征包容万物。
沧溟:大海,形容广阔无垠。
削迹:消失踪迹,比喻事物不再存在。
逃形:隐藏身形,指难以寻觅。
日午:正午时分,中午十二点。
机现:佛法的奥秘显现。
乌沉:乌云密布。
轮:太阳,这里指日出。
秋高山月白:秋季高山之上明亮的月光。
春至烧痕青:春天来临,山上的火烧痕迹变为新生的绿色。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慧远所作的《偈颂一百零二首》中的第七十七首。诗人以佛教禅宗的视角,运用象征和隐喻,描绘了一幅深邃而富有哲理的画面。

"钵盂盛世界",将世界的广阔无垠寓于日常修行者的餐具之中,暗示佛法能包容万物,禅心广大如海。"拄杖搅沧溟",以杖触海,形象地展示了修行者参禅时的灵动与力量,试图打破世俗的界限。

"鱼龙俱削迹,佛祖也逃形",进一步强调了佛法超越世俗万物,连鱼龙这样的神话生物也无法逃脱其影响,更不用说佛祖的无形无相。这表达了佛教中空性的理念。

"日午全机现,乌沉未出轮",描述的是禅定中的顿悟时刻,如同正午阳光普照,一切烦恼顿消;而乌云蔽日的困境尚未过去,寓意修行之路仍有挑战。

"秋高山月白,春至烧痕青",以季节变换象征人生的轮回和佛法的永恒。秋天的高山上明月皎洁,春天来临时,山间的火烧痕迹转为新生的青翠,象征着佛法的智慧能够洗涤尘埃,带来新生。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和禅修体验,传达了佛法的深远意境和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体现了禅宗的空灵与超脱。

收录诗词(312)

释慧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青原下八世,双泉郁禅师法嗣。住鼎州(今湖南常德)德山。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五。今录诗二首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三十七)

良宵正月一,日从东畔出。

照见耆阇峰,回环指□中。

坐断石桥路,凡圣无回互。

佛祖生冤家,相逢若稻麻。

雪消春雨过,碓觜也生花。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五十七)

四月上夏渐热,善疗也须调摄。

文殊眼里抽筋,金刚脑后拔楔。

须弥㪍跳上天,海底昆崙吐舌。

几度长歌几度愁,一回饮水一回噎。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零二首(其四)

陇麦青青春色过,岭云散尽楚天高。

翻思欢喜园中事,八万魔军争奈何。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零二首(其八十二)

红霞穿碧落,白鹭点苍苔。

不得颜良首,谁能叹善哉。

根向梢头出,子从花里开。

只遮是,不须猜,青山绿水鬓边腮。

有时寻不见,依旧却还来。

形式: 偈颂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