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全上人)在瓦棺寺的生活与修行状态。首句“禅房云气深”营造出一种幽静神秘的氛围,暗示了寺庙所在之地的清幽与远离尘嚣。接着,“一榻傍蕉阴”则具体描绘了僧人的居住环境,榻靠蕉树,既体现了自然与禅修的和谐,也暗示了僧人生活的简朴与宁静。
“不种生天果,常怀出世心”两句,表达了全上人并不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或成就,而是始终保持着超越世俗、超脱尘世的心境。这种心境是通过内心的修炼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获得的,体现了佛教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主旨。
“鹫峰脩白业,象教礼黄金”进一步描述了全上人的修行活动。鹫峰可能象征着高远的目标或修行的艰苦,而“修白业”则意味着他致力于纯洁、高尚的修行行为。同时,“象教礼黄金”可能是指他对佛教经典(象教)的恭敬与虔诚,以及对佛法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最后,“何以精名理,先师有道林”表达了对全上人智慧与修行成果的赞叹。这里的“精名理”可以理解为精通佛理,而“先师有道林”则可能指的是全上人在修行道路上受到了前贤大师的指引和影响。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僧人全上人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和深厚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