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清代诗人刘天谊所作,名为《和许寿峰见赠之作三首(其二)》。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与文学的和谐之美,以及对友人的赞赏之情。
首句“草木都随笔下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通过文字赋予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景象,仿佛笔下的春意能唤醒沉睡的草木,让它们在纸上绽放出生命的活力。这不仅体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也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接着,“新诗婉丽妙超神”一句,赞美了诗人的新作,称其文辞优美,意境深远,超越了常人的想象。这里不仅赞誉了诗人的才华,也暗示了作品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唱酬愧我空叉手,著述知君已等身。”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许寿峰作品的高度评价。诗人自谦自己未能参与唱和,而对许寿峰的著作表示敬佩,认为其著作等同于身体的重量,即数量众多且质量上乘,显示出对友人成就的深切赞赏。
“有客特开栽竹径,无官权作判花人。”这两句描绘了友人许寿峰的生活情趣,他特意开辟了一条竹径,既体现了对自然的喜爱,也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同时,诗人以“无官权作判花人”来比喻许寿峰虽无官职,却能以自己的方式欣赏和评判花的美,进一步赞扬了友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最后,“清闲奇福皆天赐,株守寒窗未足颦。”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清闲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追求的执着。他认为清闲的生活是上天赐予的奇福,即使在寒冷的书斋中埋头苦读,也不会感到愁苦。这既是对自身生活状态的写照,也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文学、友情和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