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陈澈计议二首(其一)

十载三边惯辙环,来得书得报平安。

谓宜图画凌烟上,犹自翱游陇蜀间。

画策功多宁论赏,封侯事在且加餐。

传闻玉帐先禽辟,定有新铭刻剑关。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十年来往于边疆,习惯于车辙环绕,每次归来都能收到平安的消息。
认为他的功绩应当被绘入凌烟阁,但他仍然在陇蜀之间自由飞翔。
策划的策略功劳无数,何必只谈论赏赐,封侯的事情暂且放下,享受生活。
听说他在军帐中先擒敌取胜,必定会在剑门关刻下新的功绩铭记。

注释

十载:十年。
三边:古代指边疆地区。
惯辙环:经常往来,车辙环绕。
书得:收到书信。
报平安:告知平安消息。
谓宜:认为应该。
图画凌烟上:凌烟阁画像,表彰功臣。
犹自:仍然。
翱游:飞翔。
陇蜀间:陇右和蜀地。
画策功多:策划的策略很多。
宁论赏:何必谈论赏赐。
封侯事:封侯的事迹。
且加餐:暂且享受生活。
传闻:听说。
玉帐:华丽的军帐。
先禽辟:先擒敌取胜。
新铭刻:新的铭记。
剑关:剑门关。

鉴赏

诗人以深邃的笔触,铺展了一番边塞的宁静与个人内心的豁达。"十载三边惯辙环",时间在边疆流转,岁月在战事中轮回,而诗人的心境却已习以为常。"来得书得报平安",书信如期而至,带来了平安的消息,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情感寄托。

"谓宜图画凌烟上",诗人似乎在劝诫某位朋友或亲近的人,将美好的时光和壮丽景色留下,使其高处不胜寒。"犹自翱游陇蜀间",而自己却依然在陇蜀之间徘徊,保持着一份自由与放逸。

"画策功多宁论赏",诗人提到绘画艺术,可能是在赞美某位画家的才华,或是自诩其技艺。"封侯事在且加餐",这句话则透露出一丝世俗的追求和对未来荣耀的期待。

最后两句"传闻玉帐先禽辟,定有新铭刻剑关",诗人似乎在提及某种预言或消息,以及对未来变革的一种肯定。玉帐与剑关,都是权力与战争的象征,这里可能暗示着即将到来的重大变化。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个人情感和艺术创作的描述,勾勒出一位有才华、有情操、又不失世俗抱负的诗人形象。

收录诗词(4805)

刘克庄(宋)

成就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经历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 字:潜夫
  • 号:后村
  • 籍贯:福建莆田
  • 生卒年:1187~1269

相关古诗词

寄和汤仲能

忆昨桃包返故乡,意君束带侍明光。

一书似坐穷为祟,百计无如去最长。

蚁穴梦残何足记,蟆陵愿在莫须偿。

即今台阁多收召,定有名公雪孝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寄赵昌父

世上久无遗逸礼,此翁白首不弹冠。

一生官职监南岳,四海诗盟主玉山。

经岁著书人少见,有时入郭俗争看。

何因樵服供薪水,得附高名野史间。

形式: 七言律诗

寄题南康胡氏春风堂

芋魁菜甲必同食,石田茅屋不忍析。

有时对床听风雨,有时共灯窥简册。

大兄独抱古人道,群季各修弟子职。

一门和气常如春,紫荆花开庭草碧。

宛然生在舞雩时,又若坐于明道侧。

吾尝三复棠棣诗,周公千载有惭色。

共梨分枣能几何,摘瓜煮豆堪太息。

区区锥刀未足让,伯夷逊国采薇吃。

君能聚族真卓行,余亦为兄愧凉德。

莫年有意观庐山,因作春风堂上客。

形式: 古风

寄题惠州嘉祐寺坡公手植枞树

谁道炎州无劲植,君看韩木与苏枞。

憩棠此日成遗爱,伐树当年不见容。

巴俗曾传莱相柏,番人犹敬范公松。

阅三甲子方拈出,吴令之贤岂易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