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过博山

山行迫昏黑,乞火野人家。

阴风振林壑,水激沟港斜。

扶舆听鸣钟,尚觉涂路赊。

叩门得兰若,僮仆欣不差。

老僧为作茗,趺坐谈无涯。

子夜各休去,幻境良可嗟。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在博山行进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途中的自然风光与内心感受。

首句“山行迫昏黑”,点明了时间背景——黄昏时分,山路显得更加幽暗。接着“乞火野人家”一句,透露出诗人行走在荒野之中,需要向村民求助以获得火光照明,增添了一丝旅途的艰辛与未知感。

“阴风振林壑,水激沟港斜”描绘了夜晚山中特有的景象:阴冷的风吹拂着山谷,水流在沟渠中潺潺流动,斜斜地映照出光影交错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寒意的氛围。

“扶舆听鸣钟,尚觉涂路赊”中,“扶舆”可能是指诗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或步行的状态,听到远处寺庙的钟声,让人感到时间的流逝和旅途的漫长。这句诗通过声音的对比,强化了夜晚行进的孤独与遥远感。

“叩门得兰若,僮仆欣不差”描述了诗人最终找到了一处寺庙(兰若),得到了热情的接待。这里的“僮仆欣不差”表现了寺庙工作人员的友好态度,为旅途中增添了一抹温暖。

“老僧为作茗,趺坐谈无涯”则展现了寺庙内的生活场景。老僧为诗人准备了茶饮,并与之交谈,探讨无尽的哲理话题。这一细节体现了佛教文化中对精神追求的重视,以及人与人之间超越物质交流的精神层面的连接。

最后,“子夜各休去,幻境良可嗟”表达了诗人对夜晚结束、旅程即将告一段落的感慨。他或许在思考这次经历的意义,对所见所闻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与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夜行山间的独特体验,以及对自然、宗教、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2817)

韩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子仲,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字:仲止
  • 号:涧泉
  • 生卒年:biāo)(1159—1224

相关古诗词

冲雨小舟上南港

拖舟上寒濑,冥冥吹雨来。

连绵岸草合,断落山林开。

雁鹜杳灭没,凫鸥正沿洄。

舣舟见修竹,题句复寻杯。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过吴淞

家住楚溪口,几年卧云峰。

春风此行迈,烟树五湖东。

无因见范蠡,危亭只垂虹。

逃名匪难事,浪曰陶朱公。

仓皇诚自污,商贾聊长雄。

庶几收伯图,不见前日功。

欲富果本心,是岂计未终。

我疑滑稽甚,视彼如儿童。

西子有底好,尚有欢笑同。

扁舟汎长波,自足成老翁。

形式: 古风

山口

山口复溪口,飞花闲度柳。

不喜梅雨晴,清和犹在候。

一日是一日,青鬓对皓首。

朋来方斋家,杯行莫停手。

形式: 古风

德源道中

数鸭汎寒塘,前后相参差。

不知已严冬,但谓水自如。

贪生处尘世,大抵多类斯。

木叶风下来,红绿杂萍芜。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