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八景

才听朝潮又暮潮,怒涛声里竹萧萧。

千竿不藉风摇曳,万弩何当影寂寥。

岂必林泉甘漱石,却因烟月忆吹箫。

星躔旧是扬州路,流水应过廿四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台湾八景之一的潮声竹影,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壮丽与内心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首联“才听朝潮又暮潮,怒涛声里竹萧萧”,开篇即以潮水的日夜更迭,渲染出一种时间的流转与自然的壮阔。潮水的“怒”字,不仅描绘了潮水的气势,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而“竹萧萧”则借竹子的摇曳,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坚韧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静好与生命的顽强。

颔联“千竿不藉风摇曳,万弩何当影寂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融。千竿竹在风中摇曳,但诗人却说“不藉风”,强调的是竹子本身的坚韧与独立,而非外界力量的影响。而“万弩何当影寂寥”则通过比喻,将竹影的孤独与寂寥表现得淋漓尽致,似乎在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某种孤独感或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颈联“岂必林泉甘漱石,却因烟月忆吹箫”,转而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诗人并不一定需要隐居山林,享受自然之乐,而是因为对自然美景的回忆,想起了那悠扬的箫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深深眷恋。

尾联“星躔旧是扬州路,流水应过廿四桥”,巧妙地将地点与情感联系起来,扬州作为古代文化繁荣之地,象征着诗人的理想与追求。而“廿四桥”则是对扬州美景的点睛之笔,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一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也寄托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潮水、竹影、烟月、箫声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

收录诗词(21)

庄年(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监生。七年(1742)升福建建宁知府,八年(1743)任分巡台湾道按察史司副使。在台期间,曾重修东安坊、台湾府儒学。范咸、六十七重修《台湾府志》时,曾负责协纂之工作。著有《澄台集》一卷

  • 字:榕亭
  • 籍贯:江苏长洲
  • 生卒年:1741

相关古诗词

辽罗阻风

遥望东宁东复东,天公何事日东风。

海门浪涌如汤沸,落照沧波一抹红。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和梅轩叔原韵(其一)

舟行红水黑沟间,蜃气嘘成海面山。

风静沧波平似镜,东南一抹是台湾。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和梅轩叔原韵(其二)

自惭政迹少甘棠,澹泊无为耻见长。

寄语东宁贤太守,霜威到底逊春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和高方伯韵

要识民番爱戴心,重来棠树尽成阴。

月明岛屿千峰玉,日落沧溟万派金。

博望乘槎持使节,长乡草檄布纶音。

从兹黎庶南东亩,无复豪家寸土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