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龙潭宿听水第二斋

龙不蛰于潭,飞挂丛竹里。

长吟不断云,更吐无尽水。

一白夹涧花,孤晶含石髓。

竹身洗更绿,山气凝欲紫。

春深时雨足,龙意若有喜。

长将翔雷霆,焉肯容鳣鲔。

夕照渡木梁,大风震楼几。

万壑助之喧,百虫绝于耳。

众绿劈尺天,断崖若垣垝。

月出水声中,不知雨既止。

岩居爱下弦,高咏过卅载。

熟知易世游,孤光悲桑海。

无睡此徘徊,奇怀郁廦廆。

栖鸟亦翻飞,影落众峰底。

平明穿竹去,掬水一漱齿。

灵氛荡疏襟,闻声犹十里。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龙潭边的所见所感,以龙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画卷。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

首句“龙不蛰于潭,飞挂丛竹里”以龙为引子,暗示了龙潭的神秘与不凡。接着,“长吟不断云,更吐无尽水”描绘了龙在云间吟唱,水从其口中不断涌出的景象,充满了动态美和想象力。

“一白夹涧花,孤晶含石髓”通过对比,突出了水的清澈与岩石的坚硬,同时也暗示了水与岩石之间的和谐共生。接下来的几句“竹身洗更绿,山气凝欲紫”,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新与山色的迷人。

“春深时雨足,龙意若有喜”表达了春天雨水充沛,龙似乎也感到喜悦的情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长将翔雷霆,焉肯容鳣鲔”则以龙的形象,象征着力量与自由,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向往。

“夕照渡木梁,大风震楼几”描绘了夕阳下的宁静与大风中的震撼,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的几句“万壑助之喧,百虫绝于耳”则通过声音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众绿劈尺天,断崖若垣垝”描绘了绿色的山峦直插云霄,断崖如城墙般的壮观景象。而“月出水声中,不知雨既止”则通过月光与水声的结合,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充满诗意的氛围。

最后,“岩居爱下弦,高咏过卅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以及长时间沉浸其中的体验。“熟知易世游,孤光悲桑海”则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永恒自然的向往。“无睡此徘徊,奇怀郁廦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栖鸟亦翻飞,影落众峰底”描绘了鸟儿在空中飞翔的自由,以及它们身影投射在山峰底部的景象。“平明穿竹去,掬水一漱齿”则是诗人清晨离开时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与喜爱。“灵氛荡疏襟,闻声犹十里”则以“灵氛”(指神灵或仙人的气息)来形容自然界的纯净与美好,以及声音传得很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龙潭及其周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敬畏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175)

何振岱(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觉庐、悦明,晚年自号梅叟。师从名儒谢章铤,光绪二十三年举人,被江西布政使沈瑜庆聘为藩署文案。辛亥革命后在福州主纂《西湖志》兼《福建通志》。擅画能琴,书法融碑帖于一炉,功力深厚。诗作成就亦高,以其深微淡远、疏宕幽逸的诗歌美学在闽派中独树一帜,是“同光体”闽派的殿军人物

  • 号:心与
  • 籍贯:侯官县(今福建福州市区)
  • 生卒年:1867~1952

相关古诗词

十四日游旧绘春园,花十余本盛开

相待不相遇,凄凄离恨天。

孤清如此树,冷落向荒烟。

闲步足闲赏,山边又水边。

心期无说处,百匝为芳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送龚九鹤葬

临歧一恸涕汍澜,抚我平生死友棺。

黯黯相看亲骨肉,寥寥知己白衣冠。

人天何处寻归路,风雨无情作暮寒。

从此北邙坟上望,白杨黄土两漫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九鹤死岁已周作此祭之

贫贱驱人事可悲,总无暇日泣君时。

生平谈笑思犹见,魂魄飘零祭岂知。

隔世故交疑昨梦,昔年坟树长孙枝。

云车风马归何处,欲盼精灵来下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始觉

始觉萧条悲客心,微红灯火屋庐深。

西风莫更吹庭树,留与寒蝉数日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