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个人的悲凉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亡故亲人的深深怀念和未能尽孝的愧疚之情。"愧馀生,背孀母,孤儿默泣",诗人自责在母亲去世后未能承担起抚育孤儿的责任,孤儿无声的哭泣揭示了家庭的困境和内心的苦痛。
"哀哀寸草,未报春晖百一",诗人以寸草比喻自己,感叹未能报答母亲如春天阳光般的养育之恩,即使青春易逝,也未能使母亲的白发得以逆转。"城北。旧家山,料尚有,儿时居宅",诗人回忆起儿时的家园,暗示着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望。
"朦胧乌桕,微颤东溪月色",描绘了一幅凄冷的画面,月光下的乌桕树影摇曳,寓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伤。"曾几番,抱书愁傍寒机侧",表达了诗人曾经的读书时光,却因生活艰辛而无法专心致志,充满了无奈和悲凉。
"凄恻。永负慈恩,外家闻见,还说依稀记得",诗人感慨自己辜负了母亲的期望,连外家亲戚也隐约记得他的过去。"记柳岸霜疏,夜乌啼急",通过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秋卢耐晓,正淹梭泪尽,血飘残织",诗人借织布的场景,寓言生活的艰辛和对母亲的思念,泪水浸湿了残破的织物,象征着未能完成的孝道。
最后,"望断南云,墓草林楸,空剩荒寂",诗人遥望远方,母亲的墓地只剩下荒凉,表达出无尽的哀思和遗憾。"待更牵衣,索乳何从觅",诗人以孤儿的口吻呼唤母亲,表达了对母爱的渴望和失去的绝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个人的遭遇展现了晚清末世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对亲情的执着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