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八十七首(其八十)

三教圣人,同归一理。理长则行,理短则止。

虚空无心,墙壁有耳。不涉言诠,单提直指。

口缝才开,不是不是。

形式: 偈颂 押[纸]韵

翻译

儒佛道三位圣人,遵循着相同的道理。道理深远就持续实践,道理浅显就停止不前。
空无一物的心灵,即使在墙壁上也有倾听的能力。不通过言语解释,直接点明真理。
开口说话时,连连否定并非否定。

注释

三教圣人:指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圣贤人物。
同归一理:指三种宗教或哲学思想的基本原则相同。
理长则行:如果道理深奥,就继续实践。
理短则止:道理浅显就停止,不再深入探讨。
虚空无心:形容心灵空灵,没有主观意识。
墙壁有耳:比喻即使看似无知的物体也可能有某种感应。
不涉言诠:不依赖语言的解释。
单提直指:直接点出关键,无需拐弯抹角。
口缝才开:开口说话的瞬间。
不是不是:连续的否定,可能表示强调或否定的转折。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慧开所作的偈颂,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佛教中关于三教(儒、释、道)共同追求的真理观。"三教圣人,同归一理"说明了尽管儒、释、道三家教义各异,但它们在根本上寻求的是同一真理。"理长则行,理短则止"强调了遵循真理的重要性,真理长时则持续实践,真理短时则停止错误。

"虚空无心,墙壁有耳"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示真理无所不在,即使是最为无形的事物(虚空)和看似无感知的事物(墙壁)也能领悟。"不涉言诠,单提直指"表明禅宗注重直接体验,而非通过言语或逻辑推理来理解真理。

最后两句"口缝才开,不是不是"进一步深化了这个主题,意指真理并非言语所能完全表达,一旦有所言说,就可能偏离本真,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保持沉默,让真理直接显现于心。

总的来说,这首诗体现了禅宗对超越语言文字直指人心的修行方式的推崇。

收录诗词(216)

释慧开(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八十七首(其一)

父子不传,百无一有。狭路相逢,推门落臼。

形式: 偈颂 押[有]韵

偈颂八十七首(其八十四)

针芥相投,体用俱全。衲僧门下,十万八千。

形式: 偈颂 押[先]韵

偈颂八十七首(其七十二)

摧邪显正,一印印定。尽大地人,谛听谛听。

形式: 偈颂 押[径]韵

偈颂八十七首(其七)

树凋叶落,体露金风。更问如何,眼瞎耳聋。

形式: 偈颂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