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由明代诗人严嵩所作,题为《胡文定公书院(其二)》。诗中描绘了作者在南山苦读、精研典籍的岁月,以及最终未能完成著作便步入仕途的遗憾与自责。诗中流露出对高贤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未能始终坚守学问之路的愧疚。
首句“精思妙契了残编”,点明了作者在研读古籍时的专注与深入理解,仿佛将自己融入了书中的每一个字里行间,力求达到与古人心意相通的境界。接下来,“杖屦南山二十年”则形象地描述了作者在这片山林中度过了一段漫长的求学时光,以杖和鞋作为行旅的工具,隐喻着他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跋涉的过程。
然而,好景不长,诗的后两句转折,揭示了作者未能如愿完成学术著作便不得不踏入官场的事实。“铅椠未终还仕籍”一句中的“铅椠”指的是书写工具,这里暗指作者未能完成自己的学术工作就不得不离开学术界,投身于政治生涯。这不仅是对个人学术追求的一种遗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学者难以兼顾学术与仕途的现实困境。
最后一句“风尘颜面愧高贤”表达了作者对于未能始终坚守学术道路的自责与愧疚。面对高洁贤士,他意识到自己未能做到像他们那样纯粹地追求学问,而是在世俗的尘埃中迷失了自己的初心。这种自我反思和对更高道德标准的追求,体现了诗人的内省精神和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构建,展现了作者在学术与仕途之间挣扎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一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一种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