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地瓜行》由清代诗人施士升所作,通过对地瓜这一外来作物在中国的引入与普及的描绘,展现了其对农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影响。
诗开篇以“葡萄绿乳西土贡,荔支丹实南州来”两句,以葡萄和荔枝作为引子,暗示地瓜作为新奇之物从遥远的西方传入,如同珍稀的贡品一般。接着,“此瓜传闻出吕宋,地不爱宝呈奇材”进一步点明地瓜源自吕宋(今菲律宾),强调其珍贵与独特性。
“有明末年通舶使,桶底缄藤什袭至”,描述了地瓜通过海上贸易进入中国的情景,通过“桶底缄藤”形象地表现了运输过程中的精心包装与保护。接下来,“植溉初惊外域珍,蔓延反作中邦利”两句,表达了初见地瓜时的惊喜以及其在本土迅速推广后的经济效益。
“白花朱实盈郊原,田夫只解薯称番”描绘了地瓜在田间生长的景象,以及当地农民对地瓜的认识,将地瓜称为番薯,体现了其作为外来作物的身份。而“岂知糗粮资甲货,唪唪可比蹲鸱蹲”则指出地瓜不仅是一种食物,还能作为军粮,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最后,“海隅苍生艰稼穑,惟土爱物补硗瘠”强调了地瓜对于边远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贫瘠土地的改良作用。诗人感慨于地瓜的广泛种植,使得“丰年穰穰满阡陌”,丰收的景象遍布田野,反映了地瓜对社会经济的积极贡献。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地瓜这一外来作物在中国的引入、传播及其对农业与社会的深远影响,体现了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深刻洞察与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