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十六首(其十八)

尘融法界,念尽毗卢。

咫尺跨于大千,刹那超于三世。

过去诸如来秤锤落井,现在诸菩萨塞壑填沟。

未来修学人,如麻似粟。

回头拾得新罗箭,自是诸人不丈夫。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佛教中关于时空、因果与修行的思考。"尘融法界,念尽毗卢",开篇即以“法界”为背景,暗示宇宙万物皆由佛法所生,而“念尽毗卢”则表达了对佛法无边智慧的崇敬。接下来,“咫尺跨于大千,刹那超于三世”,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了在佛法的引领下,即使是极短的时间内也能跨越无尽的时空,体现了佛法的不可思议力量。

“过去诸如来秤锤落井,现在诸菩萨塞壑填沟”,通过历史事件的象征性描述,强调了佛法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远影响。秤锤落井、塞壑填沟,都是对过去和现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行动的启示。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当下行为的审视,以及对未来行动的期许。

最后,“未来修学人,如麻似粟。回头拾得新罗箭,自是诸人不丈夫”,将未来的修行者比作众多的麻和粟,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的众多与渺小。同时,通过“回头拾得新罗箭”的比喻,鼓励修行者在回望过去时,能够找到指引未来的正确方向,如同得到新罗箭一般,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修行者。整首诗以深沉的哲思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佛教中关于时空、因果与修行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53)

释士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临终偈

前三十一,中九下七。老人言尽处,龟歌眼睛赤。

形式: 偈颂

颂古六首(其二)

世路风波不见君,一回见面一伤神。

水流华落知何处,洞中桃源别是春。

形式: 偈颂 押[真]韵

偈五首(其一)

万年一念,一念万年。和衣泥里辊,洗脚上床眠。

历劫来事,祇在如今。大海波涛涌,小人方寸深。

形式: 偈颂

偈五首(其二)

万机不到,眼见色,耳闻声。

一句当堂,头戴天,脚踏地。

你诸人祇如今日是五月初一,殊不知金乌半夜忙忙去,玉兔天明上海东。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