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子峰

出山非旧涂,后顾见怪石。

寻蹊屡登下,仰视股欲慄。

众块射空庭,侧直各自立。

诡象不止指,移步形已易。

但见交屈拿,往往如旗戟。

上有欲堕片,夫乃风吹出。

脚虚终不摇,古藓蚀半白。

日出照高溜,细缝见雨迹。

傍路容半足,僮竖每仆侧。

盘旋南得寺,穿涧行见汲。

不见参寥子,吟幽徒自述。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攀登巾子峰的艰难过程与所见景象。诗中运用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峰的险峻与复杂。

“出山非旧涂”,诗人走出熟悉的山路,踏上未知的旅程。“后顾见怪石”,回首望去,只见怪石嶙峋,暗示了前方道路的险恶。“寻蹊屡登下,仰视股欲慄”,诗人不断寻找着路径,时而攀登,时而下落,抬头望向高处,双腿发颤,形象地表现了登山的艰辛与恐惧。

“众块射空庭,侧直各自立”,山石林立,仿佛在空旷的庭院中射出,侧面笔直,各具姿态。“诡象不止指,移步形已易”,山峰的形状变化莫测,每一步都可能遇到不同的景象。“但见交屈拿,往往如旗戟”,山石交错,形态各异,有的像旗帜,有的像长戟,生动描绘了山石的奇特形状。

“上有欲堕片,夫乃风吹出”,高处的岩石似乎随时可能坠落,却在风力的作用下被吹出。“脚虚终不摇,古藓蚀半白”,尽管脚下虚浮,但双脚始终稳固,古老的青苔覆盖了一半的石头,增添了几分历史的沧桑感。

“日出照高溜,细缝见雨迹”,阳光照射在高处的水流上,细小的缝隙中可见雨水留下的痕迹。“傍路容半足,僮竖每仆侧”,路边仅能容下半个脚掌,童仆们常常跌倒在旁边。“盘旋南得寺,穿涧行见汲”,绕过山峰,最终到达寺庙,穿过溪流,见到汲水的人们。

“不见参寥子,吟幽徒自述”,诗人并未见到参寥子,只能独自吟诵,表达内心的感慨。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登山的艰难与壮美,以及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31)

朱长春(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常熟阳信等知县,官刑部主事。著有《朱大复诗集》

  • 籍贯:浙江乌程
  • 生卒年:1511-?

相关古诗词

自横塘放舟宿渔浦作

清晨发横塘,日暮宿渔浦。

清川何悠悠,林木澹回互。

众山春气鲜,远近发烟溆。

鸡鸣过村舍,鸟落荡洲渚。

落日照富阳,潮声散如雨。

兹行涉清境,人事惜多阻。

孤舟抱风疾,薄暮江气苦。

前程问舟人,形胜卧中数。

遥忆越王山,莽莽空怀古。

形式: 古风

汝上有怀

故园日以疏,故人日以隔。

奈此头上冠,负却山中屐。

望望吴天遥,蘼芜春一碧。

同心旷难期,异乡谁结客。

二陆想平原,五湖招少伯。

存者半参商,殁者成往昔。

而我徒索居,流光坐愁惜。

白云何处寻,桃花空脉脉。

汝水清且纡,明霞生远空。

何来得双鲤,溯自江之东。

素书不盈尺,白雪满邮筒。

经术彭宣老,清言徐稚雄。

朱张故无恙,王杨激颓风。

升沈各异趣,幽事总相同。

蹇余周南留,天涯怜转蓬。

延津会须合,长啸倚崆峒。

形式: 古风

秋夕

乱萤飘熠熠,蟋蟀悲何急。

纳纳罗衣裳,丹冉凄风入。

独坐渺无言,自起阑干立。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虔南津口得黄郡公扇头明月篇却谢

风物想南都,波涛向东粤。

晨灯郁孤台,苍茫度城阙。

搴帷自遵渚,幽芳坐林樾。

忽枉人吏来,新篇赠明月。

徘徊青桂枝,宛娈流蟾窟。

凌寒秋色晚,入夜河影没。

东井流清光,南溟照穷发。

佳气有回合,轻霄时彷佛。

感君卿月姿,悠悠眷清质。

纨扇岂终掩,婵娟恒自出。

还以海中珠,来投汉川橘。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