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农业社会中屯田制度的艰辛与复杂性。通过“灌溉无烦土脉饶”,诗人赞颂了农田灌溉对土地肥沃的贡献,暗示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得到了保障。接着,“才经播种不耘苗”一句,形象地描述了播种后无需频繁耕作的场景,体现了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和自然环境的适宜。
“登场一岁支三岁”则揭示了屯田制度下农民一年的劳动成果要支撑三年的生活,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劳动力的长期投入。最后,“谁上屯田十二条”一句,可能是在感慨或提出疑问,是谁制定了如此繁重的屯田规定,让农民承担如此沉重的负担。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古代农业社会的劳作与生活状态,以及其中蕴含的辛酸与无奈,是对历史的一种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