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吴思道横翠堂

红尘扰扰功名地,不碍诗人得趣幽。

何必千岩连万壑,能令六月似三秋。

茶瓯变乳随汤泛,香篆萦云尽日浮。

时觉东城添纸价,应知得句胜封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李之仪所作,名为《寄题吴思道横翠堂》。诗中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在红尘功名之外寻得心灵宁静的追求。

首联“红尘扰扰功名地,不碍诗人得趣幽”开篇即点明主题,诗人置身于世俗的喧嚣与功利之中,但并未因此而失去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内心的宁静。诗人以“不碍”二字,表达了即使身处纷扰,也能保持心灵的纯净与对美好事物的感知。

颔联“何必千岩连万壑,能令六月似三秋”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他并不认为必须在崇山峻岭间才能找到美,即使是炎热的六月,也能感受到如同深秋般的凉爽与宁静。这种超越表象、深入内心的感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颈联“茶瓯变乳随汤泛,香篆萦云尽日浮”描绘了诗人品茗赏香的情景。茶汤在茶具中缓缓扩散,香气缭绕,仿佛与云雾相融,整个过程充满了诗意与禅意。这一联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审美情趣。

尾联“时觉东城添纸价,应知得句胜封侯”则表达了诗人对创作的热爱与对功名的淡泊态度。他认为,有时在东城的纸价上涨时,能够写出好诗句,其价值远超世俗的封侯拜相。这不仅是对文学创作的肯定,也是对个人精神追求的彰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个人精神追求的表达,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和人生哲学,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生活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837)

李之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 字:端叔
  • 籍贯:沧州无棣(庆云县)
  • 生卒年:1038~1117

相关古诗词

简刘君秉

刘郎本是风尘外,画舸新从越上来。

闻说露芽如爪活,更多溪楮截肪开。

雪消鼎面声频涌,鹅转池心首屡回。

洗涤睡魔临二景,敢辞瓦砾换琼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八月十一日九月六日二十四日三梦过赵仲强家坐中人物笑语一一如平时因寄长句庶蒙藻思见酬因投一会面之慰也

忆陪金盏醉红颜,回首风光杳霭间。

老去未忘三级浪,近来频梦八重关。

云烟旧路到何日,灯火虚堂真似山。

只恐断魂收不得,更须佳句与招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水中登王德循月阁

龙宫海藏固闻誇,偶袭初凉泛客槎。

层槛迥高临落日,洞房无数尽浮家。

闾阎可想知何在,天水相连杳莫涯。

借我华严记残帙,欲将因地付袈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德循诗律甚佳方幸拭目因作拙句以勉之

唐人好诗乃风俗,语出工夫各一家。

前辈相因多自任,后来无复更相誇。

半山老子偏游戏,真一仙人每叹嗟。

傍出豫章登一格,凭君细与辨龙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