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匈奴》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诗人郑思肖所作,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战乱时期的社会景象和对时局的深刻反思。
首句“匈奴残破汉封疆”,开篇即点明了主题,将北方的匈奴势力与南方的汉朝领土联系起来,暗示了战争的广泛影响和破坏性。这里的“残破”二字,不仅指地理上的疆域被分割,更暗含了文化、社会结构乃至人心的破碎。
次句“江北江南尽战场”,进一步扩展了战争的范围,从地域的角度强调了整个国家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成为了兵戈相向的战场。这种描述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全面动荡的深切忧虑。
后两句“若问生灵谁是主,如今天子又康王”,则转向对统治者及其政策的质疑。在这样的乱世中,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而“天子”作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其治理是否得当,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里,“康王”可能是指当时的统治者,但“又”字的使用,暗示了之前可能存在过类似的统治者,而当前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同时也流露出对理想君主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以及对统治者治理能力的质疑,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