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慧晖所作的《颂十六首》中的第十首。诗人以独特的禅宗视角,将修行过程比作对“五语”(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某种领悟或教义)的参悟和实践。他强调了在修行中沉默不言的重要性,认为有时候保持沉默比随意言说更能体现真谛(“有时不说,恣口说行”)。同时,他也提到了不追求玄妙空洞,而是要实证真理(“有时不玄,空失妙正”),以及不炫耀自己的成就,保持谦逊(“有时不出,独来水清”)。
诗人进一步指出,真正的智慧并非急于显现,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流露(“有时不显,才一气生”),如同清水自流,清澈透明。他还提到,修行者需要有洞察力,如同睁开眼睛看世界(“有时不生,未开眼睛”)。最后,诗人以“毕竟见得,连天晓星”作结,表达经过深思熟虑和实践后,终将获得如晓星般明亮的彻悟。
整首诗寓言性强,富有哲理,体现了禅宗注重内心体验和实践的修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