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雷赴漕召(其三)

我生虽晚亦匡庐,得见先生喜有馀。

止为包荒安邸舍,敢将入幕论乡闾。

一官贪禄无他望,四海安身即定居。

幽谷若因明主问,莫言臣邑有相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我虽然出生较晚但也曾游历庐山,有幸见到先生让我心中充满喜悦。
我只是为了找个安静的地方安顿下来,哪里敢妄想进入先生幕府讨论乡间事务。
做个小官只求俸禄,没有其他奢望,只要能在世间安身立命就算安定下来。
如果深谷中的隐士也能得到明主垂询,我不会提及自己像司马相如那样的才能。

注释

我生虽晚:我出生的时代较晚。
匡庐:指庐山。
先生:指尊敬的长者或导师。
喜有馀:非常高兴。
止为:仅仅是为了。
包荒:指寻找偏远或宁静之地。
安邸舍:安置居所。
敢将:哪里敢。
入幕:进入幕府任职。
论乡闾:讨论乡村事务。
一官贪禄:只为谋取官职和俸禄。
无他望:没有其他期望。
四海安身:在天下各地都能找到容身之处。
即定居:就视为安定。
幽谷:深山谷中隐居的人。
明主:贤明的君主。
莫言:不要说。
臣邑:我的家乡。
有相如:像司马相如那样有才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曹彦约所作的《送雷赴漕召(其三)》。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雷某的赞赏和对其出仕的期许。首句“我生虽晚亦匡庐”,表明诗人虽然年纪稍大,但仍有幸能与雷君共事,心中充满喜悦。接着,“止为包荒安邸舍”表达了对友人担任职务的谦虚态度,意在安抚地方,使百姓安居乐业。诗人表示自己不敢以高论自居,只是希望能为朋友提供一些家乡的见解。

“一官贪禄无他望,四海安身即定居”这两句,诗人坦诚地表达了对友人做官的期望,希望他专注于职责,不贪求过多,只要能在四方之地找到安身之处就心满意足。最后,诗人以“幽谷若因明主问,莫言臣邑有相如”告诫,如果有机会向朝廷建言,不要忘记自己来自小地方,暗示友人应保持谦逊,勿以才名自傲。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鼓励,又有对仕途的深思,体现了宋代理学士大夫的品格和处世哲学。

收录诗词(368)

曹彦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淳熙八年进士。曾从朱熹讲学,后受人之召,负责汉阳军事,因部署抗金有方,改知汉阳军。后累官宝谟阁待制、知成都府。嘉定初,为湖南转运判官,镇压郴州(今湖南郴县)瑶民起义,后任利州路(今属陕西)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发漕司储粮减价粜与饥民、通商蠲税,并论兵柄财权并列之弊。宝庆元年,擢为兵部侍郎,迁礼部侍郎,不久又授为兵部尚书,力辞不拜,后以华文阁学士致仕,卒谥“文简”

  • 字:简甫
  • 号:昌谷
  • 籍贯: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
  • 生卒年:1157~1228

相关古诗词

送魏使君归宛陵二首(其二)

我无郡绩合归与,君有时名孰舍诸。

其事颇同人颇异,此心相照亦相疏。

一时风力天容改,后夜月华云气舒。

同是江南易回首,人来多寄一行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送魏使君归宛陵二首(其一)

姓名久已御屏间,合上锋车入帝关。

岂有荐书喧笔橐,但留声价惠江山。

簿书袖手诗还在,出处忘情意自閒。

不分爱江楼下水,隔人无计可追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重阳湖庄无菊走笔招赵季清黄一之登高

摇落江村菊就荒,苦无节物报重阳。

病来欲废传杯旧,老去唯思著帽强。

已变枫丹秋尽力,仅存萸紫晚添香。

登高有景那能赋,唤取骚人赵与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闻官军收复新息

降敌知无日,和戎事已休。

百年艰国步,九世忆家雠。

获蔡驰新捷,收京有定谋。

可无蜂虿虑,马健更防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