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出自《文中子梦颜子援琴歌》,虽无明确的朝代和作者标注,但根据内容推测应为隋代作品。诗中充满了对儒家经典和道德修养的推崇,以及对长寿与精神追求的思考。
“礼乐既正,诗书既成”,开篇即强调了礼乐的规范与诗书的学习,这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意味着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接着,“赞明易道,聿修玄经”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将学习引向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即理解并实践《周易》的智慧,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
“归休乎,何必永厥龄”则表达了对长寿的反思,提出了一种超越物质生命的追求,即通过精神的修养和道德的实践来达到内心的满足和平静,不必执着于长久的生命。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人生价值和精神境界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传统儒家伦理的继承和发展。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邃的哲理,展现了古人对于个人修养、社会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内在精神世界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