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巩上元见寄三首(其一)

弃掷良宵君谓何,清天流月鉴初磨。

莫辞病眼羞红烛,且试春衫剪薄罗。

莲艳参差明绣户,舞腰轻瘦飐惊鼍。

少年微服天街阔,何处相逢解佩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你如何看待那个被抛弃的良宵?清冷的天空下,明亮的月亮像新磨的镜子。
不要因为病眼看不清红烛而感到羞愧,暂且试试新做的春衫,剪裁轻薄的罗衣。
莲花盛开在窗户边,舞动的身姿轻盈得让池中的鼍龙都为之惊讶。
年轻的他穿着便装走在宽阔的天街上,我们会在哪里相遇,解下佩玉相认呢?

注释

良宵:美好的夜晚。
鉴:镜子。
病眼:视力不佳的眼睛。
红烛:红色的蜡烛,象征热情或爱情。
春衫:春季穿的单衣。
罗:丝织品,这里指轻薄的布料。
莲艳:莲花的鲜艳色彩。
绣户:装饰有刺绣的窗户。
舞腰:舞动的腰肢。
飐:摇摆。
鼍:扬子鳄,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水怪。
微服:平民装扮。
天街:京城的大街。
解佩珂:解下佩玉,表示亲密的相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次韵王巩上元见寄三首(其一)》。诗人以月夜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微妙的画面。"弃掷良宵君谓何",开篇即暗示了与友人共度佳节的美好时光被轻易错过,流露出淡淡的遗憾。"清天流月鉴初磨",形象地写出月光如水,明亮如镜,映照出诗人内心的思绪。

"莫辞病眼羞红烛",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因病不能尽情欣赏节日灯火的无奈,但又不愿错过这美好的氛围。"且试春衫剪薄罗",通过试穿新衣的动作,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春天的期待。

"莲艳参差明绣户",描绘了莲花般的女子在华美的绣户中,舞姿轻盈,如同月光下的莲花,美不胜收。"舞腰轻瘦飐惊鼍",进一步描绘女子曼妙的身姿,连鼍龙也为之动容。

最后两句"少年微服天街阔,何处相逢解佩珂",以少年微服出行的想象,表达了对未知相遇的期待,以及对友情的珍视,暗示着他们或许会在繁华的天街上意外重逢,共享此刻的欢乐。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细腻,语言优美,通过月夜、佳节、美女和微服出行等元素,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王巩元日

庭鹊营巢初一枝,馀寒未便夹罗衣。

春风娜娜还吹霰,岁事骎骎已发机。

上国遨游谁信老,中年情味祇思归。

和诗应觉添新懒,过尽长空雁北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次韵王巩见赠

南都逢故人,共此一樽渌。

初来柳吹絮,再见风脱木。

我老欢意微,头垂腰背曲。

羡子方少年,健马走平陆。

狂歌手自拊,醉倒头相触。

人生比一瞬,世网张万目。

但取食场鸡,岂挂云飞鹄。

彭城久相迟,官舍虚东屋。

重阳试新酿,谓子当不速。

胡为听妇言,婉娈自相逐。

我舟得愁霖,牵挽脱坑谷。

风霜作初寒,病体欲生粟。

解子腰下龟,换酒不须赎。

照碧凝清光,相将饮萸菊。

形式: 古风

次韵王廷老寄子瞻

歌吹新成百尺台,青山临水巧崔嵬。

佳人解作回文语,狂客能鸣掺鼓雷。

撷菊传杯醒复醉,采菱荡桨去仍回。

新年闻欲相从饮,春酒还须剩作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次韵王适一百五日太平寺看花二绝(其一)

遍入僧房花照眼,细寻芳径蝶随行。

归时不怕江波晚,新有桥虹水上横。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