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须山头亭子

孤亭压危峰,绝景入平眺。

双崖控巢水,禹力万古耀。

林倾乾象辟,涛淙地轴掉。

茅茨数椽屋,噫哉魏武庙。

心殊岐山伯,迹异甘棠召。

荒戍传遗灵,血食岂亡诮。

吞吴势虽壮,晋起国旋剽。

楼船战士去,沧浪尽鱼钓。

平时欲何为,览古谩长啸。

愁烟起孤壑,白鸟聚残照。

谁令五月来,不见万山烧。

又复想大雪,下上玉岩峤。

重游莫能期,将归且停趬。

诗辞搜亦苦,物状竟难肖。

终篇写亭壁,翻惭画师妙。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濡须山头亭子的壮丽景色与历史氛围,诗人郭祥正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自然美景与历史遗迹的深刻感悟。

首句“孤亭压危峰,绝景入平眺”描绘了亭子矗立在险峻山峰之上的壮观景象,仿佛与天地相接,令人叹为观止。接着,“双崖控巢水,禹力万古耀”则通过双崖控制着水流,象征着古代英雄禹的力量与智慧,历经千年依然闪耀着光辉。

“林倾乾象辟,涛淙地轴掉”两句,以林木倾斜、波涛汹涌的动态画面,展现了自然界的磅礴气势。而“茅茨数椽屋,噫哉魏武庙”则将视线转向历史,提及三国时期的魏武帝曹操的庙宇,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

接下来,“心殊岐山伯,迹异甘棠召”通过对比,强调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与成就,进一步深化了历史与现实的思考。随后,“荒戍传遗灵,血食岂亡诮”则通过荒凉的边防与祭祀活动,反映了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以及人们对先人的怀念与敬意。

“吞吴势虽壮,晋起国旋剽”描绘了三国时期吴国的强大与短暂,以及晋国崛起后迅速的变革,体现了历史的瞬息万变。接下来,“楼船战士去,沧浪尽鱼钓”则以楼船战士的离去和沧浪变为钓鱼之地,象征着时代的变迁与和平的到来。

“平时欲何为,览古谩长啸”表达了诗人面对历史遗迹时的感慨与思考,既有对过去辉煌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遐想。最后,“愁烟起孤壑,白鸟聚残照”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孤鸟归巢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之美。

整首诗通过对濡须山头亭子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感悟,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山水之间,感受到了那份独特的韵味与情感。

收录诗词(1432)

郭祥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功甫,、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一生写诗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他的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

  • 字:功父
  • 籍贯:自号谢公山
  • 生卒年:1035~1113

相关古诗词

谒桐乡张府君庙

桐乡富山水,此地最深秀。

诸峰合屏围,二冈屹龙斗。

谷暖禽语滑,岸束溪声逗。

老木如巨贤,森卫备前后。

神功金刻存,庙古何年构。

衣冠近唐人,名字嗟莫究。

悯旱鞭怒蛟,深潭此身仆。

明诚动苍天,雷雨洗白昼。

至今福斯民,血食固宜厚。

予生本屯贱,窃位忧致寇。

约身既多缺,何以抚耆旧。

况瞻贤达迹,彼美松柏茂。

芳醪荐樽爵,馨蔬实笾豆。

悠悠神之思,馀光破昏愗。

归欤歌芜辞,聊用答灵祐。

形式: 古风 押[宥]韵

大风

一鸟忽惊鸣,众鸟高下噪。

飘风自南至,汹汹结阴瀑。

须臾江涛翻,石裂巨木倒。

禾麻安愗论,畦陇漭若扫。

苍天本好仁,孰使风伯暴。

有叟重咨嗟,吾年行已耄。

此风未尝见,神理所诫告。

我因谕彼侬,天地广覆焘。

噫气亦偶然,何必泥应报。

掉头不吾顾,植杖复悲悼。

形式: 古风 押[号]韵

兰陵请雨

夜半何所适,请雨之名山。

兰陵古仙府,妙迹殊可攀。

秘文呼蛰龙,舒雁荐层坛。

屏气注诚想,百灵启玄关。

绿章封事奏,金阙承恩还。

林风生泠泠,涧溜添潺潺。

遥峰霭冥雾,倏歘迷区寰。

殷雷无猛威,激雨增微澜。

宁独濡枯焦,永愿清尘烦。

形式: 古风

观雨

不雨九十日,火气流郊郛。

空山渴虎兕,涸泥困龙鱼。

农事固骚屑,令人但长吁。

渺思真宰意,反复竟何如。

去岁百川溢,园田变江湖。

南民遂乏食,十九弃路衢。

那闻今秋旱,性命当无馀。

祀龙稽往法,击鼓烦群巫。

殷殷百里雷,奋自东南隅。

阴云随电合,密雨应时须。

驰驱苍黄际,惨淡气色苏。

登楼注远目,百忧聊涤除。

银浪彻平地,玉绳迷太虚。

日月洗尘坌,山川改焦枯。

法宫朝大舜,冠佩皆鸿儒。

况当礼乐新,百灵共持扶。

和气自兹肇,风雨安敢逾。

欲传千岁音,咏言愧蘼芜。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