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示周日贞黄应晖应远及仁伯代骧两从弟

归来万事兴从慵,云水惟耽访逸踪。

累日可能从叔度,移文应不到周颙。

自惭诸谢传池草,得似三茅驾玉龙。

多恐尘缘消未尽,息心还听定林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中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归来万事兴从慵”表达了诗人归隐后对世俗事务的淡漠态度,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心境。接着,“云水惟耽访逸踪”一句,通过描绘在云水间寻访隐逸之士的踪迹,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累日可能从叔度,移文应不到周颙”两句,运用典故,借古代隐士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认同与向往。叔度和周颙都是古代著名的隐士,诗人通过这两句话,表明自己愿意效仿他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暗示自己希望远离尘嚣,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

“自惭诸谢传池草,得似三茅驾玉龙”两句,诗人以“诸谢”(指东晋名士谢安、谢玄等)的池边草木自比,表达了自己虽不能像他们那样在官场显赫,但也能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同时,以“三茅驾玉龙”(传说中三茅真君驾驭着玉龙腾空而起)自喻,表达了自己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最后,“多恐尘缘消未尽,息心还听定林钟”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虽然向往隐逸生活,但又担心世俗的牵绊尚未完全消除,内心仍需静心倾听山林中的钟声,以此来提醒自己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纯净,进一步深化了对隐逸生活的思考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与自我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在面对世俗与内心追求之间的矛盾时的自我调适与平衡。

收录诗词(1242)

李孙宸(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登飞云绝顶

绝嶪淩空一振衣,草眠兼傍石为扉。

罡风不作人间籁,仙驭如逢天外归。

四面星芒手可拾,三更海气日含晖。

蓬莱未隔当年梦,回首风尘愿已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玉女峰

玉女峰头坐翠微,仙郎曾此度灵妃。

空岩光映如珠黍,古洞坛遗化蝶衣。

振袂每看晴雾举,罢妆时有落霞飞。

商风向晚垂垂发,天外应逢环佩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出山留题冲虚观

玄都楼阁倚云边,与客探奇几借眠。

蓬岛飞来峰未稳,丹砂炼后灶仍传。

壑舟不用悲人代,桑海终难变列仙。

四百清缘知有待,重来吾欲结茅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增江送陆老师入觐(其一)

闽粤勋名在芾棠,春花栽得遍河阳。

单车行县长随雨,两袖朝天尚带香。

岘首遗思留片石,云间仙籁忆鸣珰。

近闻天上开阊阖,应得簪毫侍帝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