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泉声咽"起笔,营造出一种苍凉而深沉的氛围,仿佛泉水在低语,寄托着边关的寂寥与哀愁。"磨刀水映关山月"描绘出战士在月光下磨刀的场景,月光洒在山水之间,映照出戍边生活的艰辛与思乡之情。
"关山月"三字再次强调了边塞的地理特征,接下来的"胡儿吹角,汉儿伤别"通过对比,展现了敌我双方的情感交流,胡人吹角的战争号角与汉人因离别而心痛形成鲜明对照。
"玉门关外持旌节"进一步刻画出主人公的英勇形象,他在遥远的边疆坚守职责,手持旌节。"葡萄入汉烽烟绝"则暗示了战事暂时平息,但烽烟虽绝,紧张的气氛并未消散,和平只是暂时的。
最后两句"燕然铭罢,又封高阙",借用东汉窦宪大破北匈奴后刻石记功的典故,表达诗人对边关将士功绩的赞美,同时也寓含着对战争结束、边境安宁的期盼,以及对更高荣誉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边关生活为背景,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敬仰和对和平的渴望,情感深沉,意境雄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