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落落孤松何处寻,月华西畔结根深。
晓含仙掌三清露,晚上宫墙百雉阴。
野鹤不归应有怨,白云高去太无心。
碧岩秋涧休相望,捧日元须在禁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的幽静图景。开篇“落落孤松何处寻,月华西畔结根深”两句,以孤独的松树为对象,通过月光下其根部的描写,勾勒出松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孤寂之境的追求。
“晓含仙掌三清露,晚上宫墙百雉阴”两句,则以白日和夜晚为背景,通过仙掌中的露水和古寺墙头的飞鸟,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意境。这里的“三清”可能指的是道教中的三重天界,即玉清、上清、太清,也暗示了诗人对高洁世界的向往。
“野鹤不归应有怨,白云高去太无心”两句中,“野鹤不归”象征着孤独者与世隔绝的心境,而“白云高去太无心”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追求。这里的“怨”和“无心”,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最后,“碧岩秋涧休相望,捧日元须在禁林”两句,以碧绿的山岩和清澈的秋水为背景,再次强调了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诗中的“休相望”表明了对这种隐逸生活的享受,而“捧日元须在禁林”则是对心灵追求的一种象征,意味着要将自己的精神世界锁定在一个高洁和宁静的地方。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红尘、追求心灵自由与纯净的向往。
不详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三年拔薤成仁政,一日诛茅葺所居。
晓岫近排吟阁冷,夜江遥响寝堂虚。
唯怀避地逃多难,不羡朝天卧直庐。
记得街西邻舍否,投荒南去五千馀。
海燕初归朔雁回,静眠深掩百花台。
春蔬已为高僧掇,腊酝还因熟客开。
檐外暖丝兼絮堕,槛前轻浪带鸥来。
谢公难避苍生意,自古风流必上台。
往事何时不系肠,更堪凝睇白云乡。
楚王城垒空秋色,羊祜江山祗暝光。
林下远分南去马,渡头偏认北归航。
谁知此日凭轩处,一笔工夫胜七襄。
大华积秋雪,禁闱生夜寒。
砚冰忧诏急,灯烬惜更残。
正遂攀稽愿,翻追访戴欢。
更为三日约,高兴未将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