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陆拾遗题谏院松

落落孤松何处寻,月华西畔结根深。

晓含仙掌三清露,晚上宫墙百雉阴。

野鹤不归应有怨,白云高去太无心。

碧岩秋涧休相望,捧日元须在禁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哪里能找到那孤独挺立的青松?它在月光下西边深深地扎下了根。
清晨时它含着仙人掌上的三清露水,夜晚则处于宫殿高墙百雉的阴影之中。
野鹤不归巢或许心存怨念,白云飘得太高显得太过无牵无挂。
不要徒然地在秋日的山岩和溪涧间相望,要捧日升起必须置身于皇宫的树林中。

注释

落落:形容孤独的样子。
孤松:孤独的松树,常比喻孤高的品格。
月华:月光。
西畔:西方,这里指位置。
结根:扎根,比喻稳固的立场或基础。
晓:早晨。
仙掌:指传说中的仙人承露盘,喻指清高或仙境。
三清露:仙露,比喻超凡脱俗之物。
晚上:夜晚。
宫墙:皇宫的围墙。
百雉:形容城墙长而高大,雉为古代计算城墙长度的单位。
野鹤:野生的鹤,常象征隐逸或超脱的生活。
不归:不回巢,比喻不愿回归世俗。
应有怨:应当有不满或遗憾。
白云:高飞的云,象征自由或远离尘嚣。
太无心:过于没有牵挂或目的。
碧岩:青绿色的岩石,形容风景幽美之地。
秋涧:秋天的溪流,增添凄清氛围。
休相望:不必相互守望,指不应停留于此。
捧日:比喻辅佐帝王或忠诚服务。
元须:原本需要。
禁林:皇宫中的园林,代指朝廷或皇室。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的幽静图景。开篇“落落孤松何处寻,月华西畔结根深”两句,以孤独的松树为对象,通过月光下其根部的描写,勾勒出松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孤寂之境的追求。

“晓含仙掌三清露,晚上宫墙百雉阴”两句,则以白日和夜晚为背景,通过仙掌中的露水和古寺墙头的飞鸟,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意境。这里的“三清”可能指的是道教中的三重天界,即玉清、上清、太清,也暗示了诗人对高洁世界的向往。

“野鹤不归应有怨,白云高去太无心”两句中,“野鹤不归”象征着孤独者与世隔绝的心境,而“白云高去太无心”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追求。这里的“怨”和“无心”,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最后,“碧岩秋涧休相望,捧日元须在禁林”两句,以碧绿的山岩和清澈的秋水为背景,再次强调了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诗中的“休相望”表明了对这种隐逸生活的享受,而“捧日元须在禁林”则是对心灵追求的一种象征,意味着要将自己的精神世界锁定在一个高洁和宁静的地方。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红尘、追求心灵自由与纯净的向往。

收录诗词(302)

吴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字:子华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50

相关古诗词

和峡州冯使君题所居

三年拔薤成仁政,一日诛茅葺所居。

晓岫近排吟阁冷,夜江遥响寝堂虚。

唯怀避地逃多难,不羡朝天卧直庐。

记得街西邻舍否,投荒南去五千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和座主尚书春日郊居

海燕初归朔雁回,静眠深掩百花台。

春蔬已为高僧掇,腊酝还因熟客开。

檐外暖丝兼絮堕,槛前轻浪带鸥来。

谢公难避苍生意,自古风流必上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和座主尚书登布善寺楼

往事何时不系肠,更堪凝睇白云乡。

楚王城垒空秋色,羊祜江山祗暝光。

林下远分南去马,渡头偏认北归航。

谁知此日凭轩处,一笔工夫胜七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和诸学士秋夕禁直偶雪

大华积秋雪,禁闱生夜寒。

砚冰忧诏急,灯烬惜更残。

正遂攀稽愿,翻追访戴欢。

更为三日约,高兴未将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