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张翥所作的《衡山福严寺二十三题为梓上人赋(其七)定心石》。诗中,诗人描绘了在静谧的禅修生活中,心灵达到澄净的状态。"燕坐百念息"表达了禅定中的内心平静,所有的杂念都暂时放下。"湛然方寸间"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清澈与宁静,仿佛整个世界都浓缩在这一方寸之间。
"相无分彼我,空已判真顽",诗人通过对比"彼我"和"真顽",揭示出在佛学中超越世俗界限的平等观和对万物本质的理解。"魑魅来相试"暗指修行者面对外界诱惑和考验时的坚定,"刍尼去不还"则象征着修行者摒弃尘世回归本心的决心。
最后两句"众人笑痴衲,长日此看山",以他人的不解和嘲笑反衬出诗人对这种独特生活方式的坚守,以及对自然山水的长久凝视,体现了禅者的淡泊和超脱。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