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诗人沈尹默所作,题为《读<北史.儒林传>》。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深思,以及对现实社会舆论的忧虑。
首句“天水违行语岂虚”,以“天水违行”暗喻历史长河中的言论,暗示有些评价虽出自古人之口,但未必能完全反映事实,可能带有主观偏见或时代局限。接着,“小人君子竟何如?”提出疑问,质疑在历史的复杂性中,如何准确分辨君子与小人的界限。
后两句“不妨梦里看星坠,只恐人间有谤书”,诗人认为在现实中评判人物可能充满争议和误解,如同梦中看星星陨落般难以捉摸。他担心的是,真实的诽谤和流言蜚语可能会歪曲历史,影响人们对人物的公正认知。
整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古代儒林人物评价的反思,以及对现代社会舆论环境的担忧。沈尹默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现实社会的舆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