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晚霭沈山月隐林,终朝好学仲长瘖。
忍将老易供书画,更与何人得断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的宁静画面,"晚霭沈山月隐林",山色在暮霭中渐渐沉寂,月亮悄然隐没于林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诗人以仲长统自比,"终朝好学仲长瘖",表达了自己如同古代学者仲长统一样,整日专注于学习,虽然可能不善言辞(瘖),但内心充满求知的热情。
"忍将老易供书画",诗人感慨岁月匆匆,即使年华老去,仍愿意把余生奉献给书画艺术,这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知识的热爱。然而,"更与何人得断金",又流露出一丝孤独感,暗示了在这样的时代,能有知音理解并欣赏他的书画之人实属难得。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含了诗人对学问的坚守、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对知己的渴望,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不详
伯以,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留君谈笑且从容,白发红尘阿那中。
踉跄行藏莫相笑,枯鱼垂泪恨无从。
碧嵩青颍肯相从,万事茅堂醉梦中。
出到人前羞欲死,归轮不必问何从。
华藏有主人,百界转纤埃。
主人顺唤客,低头不敢来。
窈窕吾山好,栏杆我屋宜。
胡然名未著,不得谢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