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子正月十二日入都,同刘资颖及高甥稔饮于小有天三层楼上,某将军所部兵溃,纵火攻剽,火发可十二处,楼高铁栏固,益以铁扉,贼止弗攻,飞弹流空,厥声达晓,余亦几濒于险

酒人闻变杯齐覆,楼下炮声过爆竹。

十夫力锁铁阑干,火光已射阑干角。

闭窗灭烛覵微隙,噤声如哑奴厮伏。

武冠数猛聚楼下,枪刃力与铁扉触。

再攻不克舍我去,月中移影犯邻屋。

居人争效猢狲蹲,叛军直作老熊扑。

烛光暗处影塞扉,剑声锵然刃破椟。

万声杂动呼开门,掠索旋过舍五六。

斗然枪止不闻声,趣行颇似鬼相逐。

人人握刃手巨火,非灯非炬焰深绿。

仅半炊许火绛天,栋摧瓦覆觚棱烛。

城中火聚十二屯,前后惊盼罢吾目。

对门一卒挟火入,心知祸至气为促。

昊天似悯一楼人,幸非纵火但冥索。

更沉鼓寂月如水,驼卒沿街拾珠玉。

得大遗小贼弗较,屑屑转为细民福。

平明楼下见行人,贼亦杂行果其腹。

汝曹一夕恣捆载,吾民百室空储蓄。

大帅充耳若弗闻,拥贼作卫谬铃束。

利熏心痒那即已,都门行见一路哭。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清末壬子正月十二日,林纾在小有天三层楼上饮酒时,遭遇某将军部下兵变,纵火攻掠的情景。诗中通过生动的细节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战乱中的混乱与恐怖。

首句“酒人闻变杯齐覆”,形象地描绘了战事突然爆发,饮酒的人们惊慌失措,杯盘落地的场景。接着,“楼下炮声过爆竹”一句,将炮声与爆竹声并列,突出了战争的激烈与突然。

“十夫力锁铁阑干,火光已射阑干角”描述了士兵们奋力抵抗,用力量锁住铁栏杆,火焰已经烧到了栏杆的角落。这既表现了士兵们的英勇,也暗示了火势的猛烈。

“闭窗灭烛覵微隙,噤声如哑奴厮伏”描绘了人们在火光中闭窗熄灯,屏息静听,仿佛是被恐惧束缚的奴隶。这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人们的无助与恐惧。

“武冠数猛聚楼下,枪刃力与铁扉触”描述了士兵们聚集楼下,枪刃用力撞击铁门,试图阻止敌人。这句诗通过“数猛”一词,强调了士兵们的勇敢与决心。

“再攻不克舍我去,月中移影犯邻屋”描述了敌人再次进攻未果后离开,月光下的影子却侵犯了邻近的房屋。这句诗通过“舍去”和“犯邻屋”的对比,展现了敌人的残忍与无情。

“居人争效猢狲蹲,叛军直作老熊扑”运用了猴子和熊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居民们蜷缩躲避,叛军则像熊一样猛烈攻击的场景。

“烛光暗处影塞扉,剑声锵然刃破椟”描绘了烛光昏暗,影子塞满了门扉,剑声铿锵,刀刃穿透了木箱。这句诗通过光影和声音的描写,营造了紧张而恐怖的氛围。

“万声杂动呼开门,掠索旋过舍五六”描述了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人们呼唤开门,敌人迅速掠过几间房屋。这句诗通过“杂动”和“掠索”展现了混乱与匆忙。

“斗然枪止不闻声,趣行颇似鬼相逐”描绘了枪声突然停止,敌人快速行动,仿佛鬼魂追逐。这句诗通过“枪止”和“鬼相逐”的对比,展现了敌人的诡异与恐怖。

“人人握刃手巨火,非灯非炬焰深绿”描述了每个人手持武器,在火焰中战斗,火焰的颜色深绿。这句诗通过“握刃”和“深绿火焰”的描写,展现了战斗的激烈与危险。

“仅半炊许火绛天,栋摧瓦覆觚棱烛”描绘了火焰燃烧了半个时辰,天空被火焰染红,屋顶倒塌,烛台被火焰吞噬。这句诗通过时间、火焰、建筑的描写,展现了火灾的规模与破坏力。

“城中火聚十二屯,前后惊盼罢吾目”描述了城市中有十二个地方发生火灾,人们在前后四处惊恐地寻找出路。这句诗通过“火聚”和“惊盼”展现了火灾的广泛与人们的恐慌。

“对门一卒挟火入,心知祸至气为促”描绘了一名士兵带着火焰进入对门,他知道灾难即将来临,呼吸急促。这句诗通过“祸至”和“气促”的描写,展现了士兵的恐惧与绝望。

“昊天似悯一楼人,幸非纵火但冥索”表达了上天似乎怜悯这一楼的人们,幸好不是放火而是进行搜索。这句诗通过“悯”和“冥索”的对比,展现了人们对上天的祈求与希望。

“更沉鼓寂月如水,驼卒沿街拾珠玉”描绘了鼓声沉寂,月色如水,士兵们沿着街道收集珠宝。这句诗通过“鼓寂”和“拾珠玉”的描写,展现了战后的景象与士兵的贪婪。

“得大遗小贼弗较,屑屑转为细民福”描述了士兵们不顾大小,收集财物,这种行为反而给普通百姓带来了福利。这句诗通过“大遗小”和“细民福”的对比,展现了战争中意外的正面影响。

“平明楼下见行人,贼亦杂行果其腹”描绘了次日清晨,楼下见到行人,贼兵也混杂其中,填饱了肚子。这句诗通过“行人”和“贼亦杂行”的描写,展现了战后的混乱与混乱中的人性。

“汝曹一夕恣捆载,吾民百室空储蓄”描述了贼兵一夜之间肆意捆绑财物,导致百姓家中储蓄空空。这句诗通过“一夕”和“百室空储蓄”的对比,展现了战争对平民生活的巨大破坏。

“大帅充耳若弗闻,拥贼作卫谬铃束”描绘了大帅似乎没有听到这些情况,反而保护贼兵,如同错误地使用铃铛作为护卫。这句诗通过“充耳若弗闻”和“谬铃束”的描写,表达了对大帅行为的讽刺与不满。

“利熏心痒那即已,都门行见一路哭”表达了利益的诱惑让人心痒难耐,最终在都门的路上看到一路哭泣的人们。这句诗通过“利熏心痒”和“一路哭”的描写,展现了战争与利益驱动下人性的扭曲与悲惨。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战争中的混乱、恐怖、破坏以及人性的复杂性,深刻反映了社会动荡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收录诗词(35)

林纾(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画二首选一

危栈黏天路不分,鞭丝帽影印斜曛。

半程微觉驴鞍湿,记犯山腰一阵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杂题

水榭萧萧弄薄寒,哦诗偎热碧阑干。

江南江北多红叶,画与词人一路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题画三十首选一

蓦然失却碧芙蓉,云出山来白万重。

不管人间方待雨,只从天半作奇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冬]韵

过行宫

湖西寂寞古行宫,柳外宫墙一带红。

今日凉棚高百尺,兴亡不涉卖茶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